第A06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不再为检查奔波300公里,一切都值得”

福建援疆医生邹靓萍扎根戈壁27个月,用坚守让戈壁小县的医疗扎根生长

邹靓萍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N海都见习记者 何丹莹

8月6日中午,新疆木垒县人民医院磁共振室内,刚结束一上午高强度工作的福建援疆医生邹靓萍摘下汗湿的口罩。从颅脑脊柱扫描到全身各复杂部位扫描,成千上万张复杂影像图片的诊断,她连喝水上厕所都得掐着时间。

“从去年1月到现在,每天能做20多例磁共振检查,累计做了8400多例。”2023年5月从福建南平来到新疆木垒的邹靓萍,已在戈壁坚守了27个月。她说,当看到当地居民不再为做检查而颠簸300公里去省会时,一切都值得。

“零基础”起步 手把手带出团队

初到木垒,邹靓萍才懂得了“百姓拔牙都要坐车300公里去乌鲁木齐”的无奈。当地医生对磁共振完全是“零基础”——分不清扫描序列,看不懂复杂影像。邹靓萍的任务,正是让他们从“会操作”到“能诊断”。

为打破困局,邹靓萍从基础科普做起。她带教培养专科团队,与漳州医疗团队联合打造“闽疆(木垒)石榴籽名医工作室”,多次参加进乡村、进边防巡回义诊,用通俗语言解释磁共振“能查什么”,提供家门口的诊疗和健康指导。

她全程参与医院首台磁共振的安装调试,从机房屏蔽层施工到扫描参数设置,她带着当地医生一步一步学。遇到典型病例,就拉着团队分析:“你看这个部位的信号,和正常组织有什么不一样?可能是什么问题?”她还自掏腰包买专业书建起科室阅览室,因为“以前没有公共用书,遇到问题只能靠猜”。

放射科医生张晶如今已能独立完成常见部位的扫描和诊断。从“只会做CT”到“能处理常见病的核磁诊断”,团队进步有目共睹,但邹靓萍仍盯着复杂病例:“比如脑部疑难病变、全身肿瘤筛查,这些得盯牢,不能出岔子。”

如今,木垒县人民医院每天稳定完成20多例磁共振检查,数字背后是信任的累积。“以前去邻县,路上颠簸不说,还得提前几天预约。现在家门口就能做,大家不用再遭罪了。”邹靓萍说。

家人是心头的软 也是她坚守的动力

援疆的日子,家人始终是邹靓萍心头的牵挂。

2023年5月出发时,儿子距高考仅剩一个月,她只在考试时匆匆飞回送考。癌症晚期的婆婆拉着她的手念叨:“你一个人去,不习惯怎么办?”即便如此,邹靓萍仍然踏上了援疆路。

2024年1月,邹靓萍和当地医护人员耗时半年多安装和调试的磁共振迎来最后的开机准备工作时,南平家中突然来了一通电话,婆婆被下了病危通知书。但因设备调试关键期无法脱身,她只能忍痛留下。“等我春节回家,她已经说不出话了,没过几天就走了。”讲到这里,邹靓萍声音哽咽。

2024年底,她选择再次留任,“我实在放不下。”丈夫虽支持,却在电话里打趣:“家里都快忘了你长什么样了。”邹靓萍听着心酸,却仍每天泡在医院,“现在能做的就是抓紧带团队,等他们真正能独当一面了,我再放心回去。”

对于邹靓萍来说,她的目标很清晰:“不希望病人只相信我,我希望他们能信任这里的每一位医生。每一位病人都能得到及时治疗,让木垒人民真正受益。”

自磁共振开机以来,她协助木垒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开展了8400多例检查,完成了颅脑、垂体、脊柱、全身关节、腹盆腔等多种检查项目的教学工作。这位福建医生的坚守,正让戈壁小县的医疗之根越扎越深。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