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有医说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小宝宝尿道口现“白米粒”? 警惕真菌尿路感染

医生提醒:发现孩子尿道口有异常分泌物、发热或排尿哭闹,需及时就医

N海都记者 刘薇

通讯员 何毓慧

泉州2个月大的贝贝(化名)尿道口冒出白色“小米粒”,妈妈起初以为是清洁不到位,擦洗后却发现颗粒越来越多,贝贝还出现了低热。经检查,贝贝竟是感染了真菌,引发尿路感染!

泉州儿科医生提醒,家长若发现宝宝尿道口异常分泌物、发热或排尿时哭闹,切勿大意,需及时就医。

不断冒出的“白米粒” 原是真菌感染作祟

近日,妈妈抱着贝贝来到泉州市妇幼保健院(泉州市儿童医院)儿科门诊。“医生,孩子尿道口有白色‘小米粒’,刚开始我以为没洗干净,就擦掉了,可这两天颗粒越来越多,孩子还出现了低热!”妈妈焦急地描述着情况。

接诊的肾内科洪建东主任详细询问病史后得知,贝贝近期曾患化脓性脑膜炎、脓毒血症,有过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和留置导尿管的经历。检查发现,贝贝的包茎、尿道口稍红肿,可见“白色米粒”样物及两三条米粒大小的小虫子样异物,尿常规提示白细胞数量高。洪主任初步判断为尿路感染。

“我每天都很注意宝宝的尿道口卫生,怎么会感染呢?”贝贝妈疑惑道。洪主任解释,虽然贝贝没有拒奶、嗜睡、哭闹不安等症状,但结合病史、查体及检查结果,仍需警惕尿路感染。

当天贝贝被收住院,尿培养结果显示为白色念珠菌感染,确诊为尿路真菌感染。经抗真菌治疗后,贝贝体温恢复正常,“白米粒”消失,顺利痊愈出院。

低龄宝宝症状隐匿 这些风险需要警惕

洪主任介绍,儿童尿路感染并不少见,其中,80%以上由大肠杆菌引起,真菌性尿路感染相对少见。真菌性尿路感染大部分由白色念珠菌导致,可累及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白色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人体皮肤、口腔、消化道、阴道内,当人体免疫力下降、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留置导尿管时,真菌可能过度繁殖,引发感染。

“儿童真菌性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免疫功能低下、泌尿系结构或功能异常、早产儿、极低体重儿、导管植入、患血液恶性肿瘤等。”洪主任强调,若感染未及时治疗,可能形成真菌团块(即“白米粒”)甚至真菌球,阻塞尿路导致肾积水、脓肿,严重时可引发无尿、肾功能衰竭,甚至肾萎缩或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年龄越小的宝宝,症状越不典型。洪主任指出,新生儿和婴儿多表现为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如喂养困难、拒奶、嗜睡、烦躁或排尿时哭闹、体温异常(发热或低体温)、体重不增、黄疸加重(早产儿更明显)等;年长儿则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拒绝排尿、血尿、尿液浑浊、下腹部不适及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

□小贴士

科学护理

预防真菌性

尿路感染

洪主任提醒,预防儿童真菌性尿路感染,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尽量多喝水,多排尿。小婴儿保持清洁,勤换尿布,避免尿液、粪便长时间刺激皮肤与尿道口;年长儿避免长时间憋尿,勤换内裤,尽量不穿紧身裤,减少尿道口污染风险。

第二,倡导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抗感染物质,能增强宝宝免疫力。

第三,避免滥用抗生素,防止菌群失调。

第四,避免长时间留置导尿管,调理好免疫功能;糖尿病患儿控制好血糖,避免发生感染。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