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见习记者 吴诗榕 林宝珍
“立秋不是秋,秋在处暑后。”8月23日,迎来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处暑。虽然这个节气的名字意味着“出暑”,但福州的暑热却丝毫没有减退的迹象。
未来十天福州继续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那么,处暑节气该如何养生呢?福州的处暑有什么特别的习俗吗?今天的《谈天说地》来聊聊处暑那些事儿。
炎夏仍在继续 秋意还得等等
处暑到来后,气温将逐渐降低,但福州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暑热消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南方地区可能有“秋老虎”的余热。
接下来十天,榕城继续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福州市区和内陆县市最高气温在35℃~37℃,沿海县市33℃~35℃。
那么,处暑时节,福州有何习俗呢?“闽都”民俗研究者方杰告诉记者,处暑到来后,天气渐凉,外出避暑的人们也开始回家了,所以有“处暑一过面觑厝”的俗语。
“而且,今年的处暑节气,恰逢七夕节。”方杰介绍,以前福州多处种有茉莉花,比如乌山、城门、新店、上街一带。到了夏天,茉莉花开,满城飘香。福州女子在七夕这天,会用针线将茉莉花串在一起,制成精致的茉莉花串,送给心上人,表达“永不分离”的美好愿望。
润收结合 安稳度过“多事之秋”
处暑一到,天气慢慢由热转凉,早晚温差增大,人体若不及时调整,容易被疾病“盯上”。
福建省老年医院针灸科林容枝副主任医师建议,处暑养生讲究“润收结合”,从细节入手护好身体,以安稳度过“多事之秋”。
“春困秋乏可不是空穴来风。”林容枝解释说,夏天人体代谢快、消耗多,到了秋天,温度变得适宜,代谢逐渐平稳,身体就像进入“休整期”,乏力感自然就找上门。
对付“秋乏”,关键在于调整作息,林容枝建议大家尽量早睡早起,午间眯15~30分钟,既能补充精力,又不会因睡太久加重困倦。
此外,饮食和运动也需要调整。多吃些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比如燕麦、鸡蛋、坚果),帮身体代谢能量;每天抽10~15分钟散步、拉伸,去户外走走,既能促进血液循环,阳光也能调节生物钟,减少倦意。
处暑后,秋燥渐盛,空气干燥、温差变大,肺、肠道、眼睛等部位最易受影响。日常可食用百合银耳粥,起到滋阴润燥、补肺养心的作用;若出现鼻出血、鼻炎等不适,按揉迎香穴可缓解症状。
秋燥易致肠道干涩、大便干结。此时应多吃润肠食物,如蜂蜜、芝麻、香蕉等,还可适量服用陈皮,促进胃肠蠕动,改善便秘;也可以通过按揉天枢穴,促进肠道蠕动。
秋燥伤津,易出现眼干不适。可适当用枸杞、石斛煮水,能补益肝肾、养阴填精,并可滋养眼部,缓解干涩。另外,通过按摩睛明穴、攒竹穴、四白穴、太阳穴,可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改善眼干症状。
处暑时节,不少时令水果成熟,它们不仅能补充水分、缓解秋燥,还契合秋季“收敛”的养生原则。林容枝推荐了两种最合时宜的“秋果”,既能解燥又能养生。
梨兼具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是秋季的理想食材,生吃或煮水皆可。
石榴具有生津止渴、收敛固涩的作用。其收敛特性还能帮助缓解秋季腹泻。同时,石榴还能抗氧化、延缓衰老,对皮肤健康有益,是非常适合女性朋友的“养生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