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他接过英模师傅的接力棒,耕好社区警务“责任田”

王平(中)深入辖区邀请群众加入“平安微信群”

林春兰带徒弟王平去居民家里走访

(上接A01版)

N海都见习记者

王凯诺 张声琳 文/图

社区工作的诀窍,就藏在家长里短的琐碎细节里。“春兰姐”常对王平讲,气顺则人顺,心和则人和,社区里的矛盾多是“一口气没顺”的事儿。王平的调解诀窍,就是让这口气理顺了,矛盾也就解开了。

4月10日傍晚,王平接到群众报警称:“学校门口有孩子被热水烫了。”王平抓起警帽就往现场跑,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

一到校门口,王平就看见小区门卫张阿婆手足无措地站在外面,紧攥着个空搪瓷杯。“那些娃太顽皮了。”张阿婆见了他,眼圈一红就抹起眼泪。原来,这天放学,几个孩子在张阿婆门房边玩耍,老人无法休息,心里一急,手里的热水没拿稳洒了,没承想,溅到了孩子胳膊上。

王平一边平稳张阿婆的心情,一边让家长带小孩处理治疗,好在受伤不重。随后,王平拉过门卫室的塑料凳,让张阿婆坐下,自己就蹲在旁边听她念叨。从长年累月看大门的辛苦,说到现在孩子们的调皮,老人的委屈像断了线的珠子,掉了满满一衣襟。等老人说得差不多了,他才轻轻拍着老人的手背:“大妈我懂,换谁都窝火,但热水万一把小孩子烫伤了,您心里更难受不是?”

老人情绪慢慢缓了过来,第二天一早,张阿婆就拎着水果,看望受伤的孩子,拉着孩子妈妈的手反复道歉。

大根社区在福州市中心,居住密度高,情况较复杂,一不注意,“小火星”就可能变成“大火苗”。王平有一双“火眼金睛”,他时刻关注着社区治安的每一个微小动向,就像不停转的“安全雷达”,犄角旮旯的风险都能及时发现。

社区的事儿,从来不是跑一趟就能成的。师傅林春兰常对王平说:“腿勤点,嘴甜点,人心就暖了。”警务室里,墙上的调解记录写得密密麻麻。今年以来,记录本上王平作为调解人,已经出现了300多次,而每一次都藏着家长里短的和解、化险为夷的安心。

社区工作中,护校安园是重要的一环。2024年,王平与东街派出所同事们一起研发出护校安园“共育护苗码”。其中,“访客登记”模块让学校和警方实时掌握来访人员信息,筑牢安全防线;“校园平安有话说”模块更成了孩子们敞开心扉的“树洞”,孩子们把隐藏在心里的秘密说出来,学校和民警能第一时间回应诉求。小小的二维码,不仅实现了对护学力量的电子化管理,更搭建起警方、学校、家长三方联动的桥梁。

今年3月,王平通过“共育护苗码”看到李同学的“树洞心声”:他与同桌陈同学因课堂秩序问题产生矛盾,甚至引起双方家长的争吵,他感到很苦恼。王平立刻联合学校、心理咨询师组织调解,还为李同学辅导功课。到了春季学期结束时,李同学的父亲欣喜地对王平说:“孩子上课注意力集中了,学习成绩进步明显。”通过努力,两个孩子握手言和,成了好朋友,双方家长也解开了心结。

拿过了接力棒,王平反复对自己说,守护社区安宁,就要把群众工作做得更细更实。他传承“春兰姐”的工作法,把社区居民的力量拧成一股绳,用好邻里互助的群防群治队伍。往后,不管是校门口的安全守护,还是社区里的矛盾纠纷调解,他都会带着这支群防群治力量一起做,慢慢搭起一张“民警领着干、居民齐参与”的安全网,把社区的平安、邻里间的和睦,实实在在守护下去。

退休后,“春兰姐”偶尔也会回到社区,看到自己之前在警务日志里记录的群众困难,正在被王平逐个解决;原先计划为社区居民争取的一些便利,也在王平的努力下慢慢落地。“王平,好样的!”她为这个徒弟感到自豪。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