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刘薇
开学后,孩子因适应新环境、应对学业压力,情绪易出现波动,部分孩子甚至会突发身体不适。近日,泉州一名12岁女孩刚到校门口,突然呼吸急促、手指抽搐,被家长紧急送医。一查,竟是过度通气综合征所致!
泉州医生提醒,开学后1~4周是儿童过度通气综合征的高发期,家长需格外关注孩子的情绪与身体变化,做好预防与应对。
突然呼吸不过来
问题竟然出在这
“医生,快救救我家孩子!出门前还好好的,一到学校门口突然就呼吸不过来了!”近日,心急如焚的王先生抱着12岁的女儿小雯(化名),冲进泉州市第一医院急诊室。
接诊的王海岛副主任医师立刻上前查看,只见小雯呼吸又深又快,胸廓随着急促的呼吸剧烈起伏,双手手指蜷缩成“鸡爪样”并伴有抽搐,眼神里满是恐慌:“吸……吸不上气……”
王海岛医生迅速判断,这是典型的过度通气综合征症状。“可能是压力太大、情绪紧张,导致呼吸过快,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引发碱中毒,才会喘不过气、手麻抽搐。”
他一边轻声安抚,一边引导小雯调整呼吸:“小朋友,别害怕,跟着我一起用鼻子慢慢吸气4秒,心里默数1-2-3-4;再尽量憋气,心里默数1-2-3-4-5……憋气到自己忍不住了,再用嘴巴呼气8秒,像吹蜡烛一样缓慢吐气……”在耐心指导下,小雯的呼吸逐渐平稳,几分钟后终于恢复正常。
王海岛医生提醒家长,孩子仍需回家观察,同时强调:“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别给太大压力。再出现类似情况,先按刚才的方法调节,若没缓解立刻就医。”面对小雯,他温柔叮嘱:“紧张时就缓慢深呼吸,或者跟爸爸妈妈说说,别憋在心里。”小雯点头露出笑容,这场危机暂时化解。
情绪和心理因素是重要诱因,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假期里习惯了舒适放松的生活,开学后面对突如其来的学习压力,孩子们的情绪容易出现波动。尤其是在紧张考试、遭遇生活冲突、发生突发事件或受到惊吓时,若突然出现呼吸急促、胸闷、心跳加快、头晕、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手脚麻木无力、手指僵硬等情况,家长就要警惕——这很可能是过度通气综合征在作祟!
王海岛医生介绍,过度通气综合征是与情绪压力密切相关的生理反应,表现为呼吸过度超过生理代谢需求,进而引发低碳酸血症和呼吸性碱中毒,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儿童因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呼吸调节机制不稳定,情绪与自主神经系统的联系更敏感,面对心理应激时更易发病。
据介绍,过度通气综合征与适应性压力有明确的时间关联性。在开学阶段,尤其开学后1~4周内,呈现典型的“时间聚集性”。有研究报道,儿童过度通气综合征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0.06/10万,占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0.15%~0.2%。这一数据在开学初期明显升高,特别是在学业压力大的地区和学校环境中。
“这病发病年龄存在双峰特征。”王医生指出,第一个高峰是6~8岁低年级学生,主要与分离焦虑、环境适应困难有关;第二个高峰出现在12~15岁青春期学生,多受学业竞争与社交压力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开学阶段女生就诊比例更高,或因对情绪压力更为敏感。症状多表现为头晕、胸闷、手足麻木等“隐匿性症状”,典型的“鸡爪样”抽搐反而少见。开学初,患儿患病主要在入校前,尤其在周一上午和周日晚上,与作业压力、返校焦虑密切关联。
不过,家长们也不用过于担心。王医生强调,这病通常为功能性疾病,情绪和心理因素是重要诱因,大多数情况下能够自然恢复,不会对生命造成威胁。但需要注意,若孩子本身有基础疾病、症状较为严重,或经过应急处理后效果不明显,也可能存在生命危险,务必及时拨打120送医。
□小贴士
这样应急处理
1.心理安抚:家长保持冷静,安抚孩子,通过交谈、讲故事等方式转移孩子注意力。
2.调整呼吸:引导调整呼吸方式,如用鼻子缓慢吸气、尝试腹式呼吸、放慢呼吸频率等,必要时短暂屏住呼吸。
3.纸袋疗法:使用口罩或纸袋罩住口鼻呼吸,快速提升体内二氧化碳浓度,以缓解症状。
4.营造氛围:营造和谐的生活氛围,鼓励孩子多参与户外运动,培养解决问题和抗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