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里,突然传来“咯吱咯吱”的磨牙声,不仅吵得你睡不着,牙齿可能正在悄悄“受伤”。福建的刘先生最近就因前牙自发性疼痛就医,医生检查发现他多颗牙齿严重磨损,冷热刺激敏感,咀嚼也费劲——罪魁祸首正是困扰他20多年的夜磨牙。
很多人觉得磨牙是“小毛病”,甚至以为是“肚子里有蛔虫”,其实,这是种会悄悄破坏口腔健康的疾病。
磨牙算不算病?先弄明白这两点
不少人把磨牙当成“坏习惯”,但医学上早把它定义为磨牙症——简单说,就是牙齿在不该工作的时候“加班”:要么是睡着时上下牙磨动、紧咬,称为睡眠磨牙症;另一种是白天不自觉咬牙却不磨动,叫做清醒紧咬牙。
数据显示,全球8%~31%的成年人都受此问题困扰,也就是说每3~12个人里就有1个会磨牙。最关键的是,睡眠磨牙症自己通常没感觉,大多是被枕边人发现的;而清醒紧咬牙常发生在白天,和压力、焦虑等心理因素有关。
关于磨牙,这些问题有答案
1.磨牙是因为“肚子里有蛔虫”吗?
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这个说法。别再盲目给孩子或自己吃打虫药了。
2.到底为什么会磨牙?哪类人更容易中招?
医生们的共识是,心理因素是最主要的“导火索”。比如,压力大、焦虑时,神经系统会变兴奋,导致控制咀嚼的肌肉不自觉收缩,睡着后就变成磨牙。其次是牙齿问题,比如排列不齐、缺牙或咬合关系紊乱,牙齿会不自觉“找平衡”,进而磨动;有睡眠障碍(比如失眠、打鼾)、吃某些药物,也可能更容易出现磨牙。
3.磨牙不疼不痒,不管它行不行?
磨牙症的危害不容小觑,长期磨牙会对我们的口腔健康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平常吃饭咬合力最多20公斤,磨牙时能达到30公斤,长期磨牙会导致牙齿表面釉质磨损,甚至露出牙本质、牙髓腔,引起牙齿敏感、疼痛。过大的咬合力还会损伤牙周组织,导致牙齿松动、牙龈萎缩。磨牙症还可能导致颞下颌关节疼痛、弹响,甚至张口受限。当然,磨牙声还会影响睡眠质量,甚至影响夫妻、室友关系。
被磨牙困扰该怎么办?记住这5步
如果自己或家人有磨牙问题,尽早去口腔科看医生,医生会根据牙齿磨损程度,针对性处理。
先修坏牙、调咬合。如果牙齿已经磨坏、疼了,先做根管治疗、牙冠修复;如果牙齿不齐、缺牙,通过正畸(戴牙套)或补牙、种植牙来调整咬合,从根源上减少磨牙诱因。
戴“咬合垫”保护牙齿,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医生会定制一个软质的咬合垫,晚上睡前戴上,早晨取下。这个咬合垫能隔开上下牙齿,避免直接磨动,减少牙齿和关节的损伤,还能减轻磨牙声,让枕边人睡个好觉。
如果是因为焦虑、压力而引起的磨牙,光治牙不够,还要配合心理干预。比如,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缓解压力,平时多运动、听音乐,睡前别刷手机,让情绪放松下来。
若咀嚼肌紧张明显、关节疼痛剧烈,医生可能会开些缓解肌肉紧张或止痛的药,但务必按医嘱服用,不可自己购药。
最后还要做好日常预防。如管理好工作的压力,每天留10分钟做深呼吸、冥想;每年做1~2次口腔检查,早发现牙齿咬合问题;睡前别喝咖啡、浓茶,卧室保持安静,有睡眠障碍及时治疗,从日常习惯上预防磨牙。
最后要提醒的是,磨牙症不是“忍忍就好”的小问题,而是需要正规治疗的口腔疾病。早干预、早保护,才能守住口腔健康。
本文由福建省级机关医院口腔中心蔡燕梅、李麒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