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评定康复一体化 打造福建康复样本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以“评定—治疗—康复”一体化体系,破解康复难题,推动“中国康复方案”走向国际

康复治疗师为患者进行经颅磁刺激训练

N海都记者 林宝珍

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康复中心建设单位,位于福州百福桥畔的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以十余年打磨的“评定—治疗—康复”一体化模式,破解传统康复环节脱节难题。截至目前,该模式已累计服务超60万人次,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升,肢体功能恢复率、重症康复有效率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近日,记者走进该院,探寻其康复实力背后的故事。

从昏迷到自主行走,脑外伤患者4个月获重生

作为三级甲等康复专科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长期收治多功能障碍并存、病情复杂的重症康复患者,包括昏迷、呼吸机依赖及气切术后拔管困难患者。医院深度融合中医针刺促醒等传统特色技术与现代多模态神经调控等先进手段,构建起中西医协同重症康复体系,为危急重症人群筑牢康复防线。

“患者刚入院时连自主呼吸都困难,4个月后实现自主行走、与人打招呼。”提及脑外伤深度昏迷患者小雨(化名)的康复,该院作业治疗部主任蔡素芳满是感慨。小雨因脑外伤昏迷转诊至该院脑病康复一科(意识障碍-认知康复亚专科)后,康复团队先为其做全面功能评估,精准分析意识障碍程度和脑损伤核心区域。随后,神经康复科、康复治疗部、中医科、针灸团队联合会诊,制定“促醒+功能重建”方案:用无创技术促醒大脑,康复治疗师预防肌肉萎缩、改善心肺功能,中医师以针灸和中药调理气血。治疗中,团队根据小雨恢复情况动态调整方案。4个月后,小雨不仅能独立行走,还能简单交流。如今小雨已能生活自理,复诊时还送上自己创作的画作致谢。

从端不了碗到生活自理,中西协同助偏瘫患者康复

脑出血后偏瘫的陈女士(化名)转诊入院时,左侧肢体无力,连抬臂动作都困难。针对其情况,治疗团队打出康复“组合拳”:通过针灸疏通经络,用中药熏蒸改善局部循环,借助穴位按摩缓解肌肉僵硬,同时将抬臂、抓握等动作拆解细化,帮助陈女士逐步重建肢体控制能力。

康复期间,团队每周依据评估结果调整方案,逐步加入“端碗”“拧毛巾”等生活化训练。半年后,陈女士不仅能生活自理,还能做简单家务。据介绍,医院依托国家级名老中医工作室,挖掘南少林理筋整脊疗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浅针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中医技法,与机器人辅助训练、虚拟现实康复等现代技术深度融合,形成独特的协同康复模式,推动重症康复效果大幅提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院长专访:

以“一体化”为核心

让康复全程有“医”靠

“一体化康复的本质,是始终围绕患者需求,打破学科、场景的壁垒,让每个康复环节都精准衔接。”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副院长林万庆介绍,医院通过“一院两区”布局扩大一体化模式覆盖面——滨海院区床位使用率长期保持在90%以上,为全省康复患者提供服务,有效缓解我省康复床位紧张问题。

同时,作为国际认证的康复医学实习基地,医院每年接收海外实习生,并积极与国际知名院校合作,推动“中国康复方案”走向国际。

□活动预告

9月27日

福州西湖公园邀您共赴健康盛宴

9月27日(本周六)9:00—11:30,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第四届康复文化惠民活动将在福州西湖公园晨曦广场拉开帷幕。

现场有主任、博士团队义诊,涵盖睡眠医学、认知障碍、骨伤术后等领域。若您受失眠、记忆衰退、术后康复等问题困扰,可前往咨询。同时,还有国家级非遗南少林理筋整脊展示,以及儿童、女性、减重特色健康体验等环节,还会为大家送上中药香囊、艾草锤等实用好物。欢迎广大市民前往参与!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