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7版:有医说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30岁女子腹藏“篮球”巨瘤

​医生提醒,不明原因腹胀别忽视,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

N海都记者 胡婷婷

30岁的林女士(化名)非常纤瘦,近两三个月来却被持续腹胀困扰,检查发现其腹腔内竟藏着31厘米巨大肿瘤。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肝胆胰医学中心历经2个半小时高风险手术,成功将这颗“定时炸弹”完整切除。目前林女士已顺利康复。

莫名“发福”原是巨大肿瘤作祟

一开始,林女士对于腹胀并不在意,没想到后面肚子变得越来越大。于是,林女士便赶往医院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令林女士揪心不已。

CT影像显示其腹腔内竟藏着一个直径超篮球的31厘米巨大肿瘤,不仅挤压着右肝,而且“扼住”了人体最大的静脉血管下腔静脉。若不及时治疗,肿瘤将持续增大,压迫腹腔内其他脏器、管道,引发水肿、静脉曲张等严重问题,甚至还会有破裂风险。

“更棘手的是,因肿瘤长期压迫,已导致她的门静脉系统出现‘海绵样变’,也就是说林女士的正常血管结构被杂乱的侧支循环替代,目前如同一张脆弱的‘血管网’包裹着肿瘤。一旦手术损伤血管,可能引发致命性大出血。”肝胆胰外科赖建林医生介绍说。

“刀尖上”切除6公斤巨瘤

面对林女士如此复杂的情况,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肝胆胰医学中心主任田毅峰教授、陈实副院长第一时间召集多学科讨论,经过反复研讨,团队一致认为:只有手术切除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案,但要在保护脆弱血管网的前提下完整剥离肿瘤,难度堪比“在刀尖上跳舞”。为此,影像科通过三维重建技术精确还原肿瘤与下腔静脉等血管的关系,麻醉科准备了术中自体血回输系统,输血科备足了10个单位红细胞。

手术当天,当医生逐层打开腹壁,巨大的肿瘤瞬间暴露——它像一颗饱满的“橄榄球”填满整个腹腔,表面布满扭曲的血管,每一根都像埋在体内的“炸弹”。田毅峰教授带领团队采用“前入路肝切除”策略,先精准阻断肿瘤的供血血管,从正常肝组织边缘小心翼翼地向肿瘤推进。

最紧张的时刻,是剥离肿瘤与下腔静脉粘连的区域。“血管壁被肿瘤压得薄如纸片,稍微用力就可能破裂。”参与手术的医生回忆,当时整个手术室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田毅峰教授手持超声刀,像“抽丝剥茧”般细致分离粘连组织;陈实副院长则用吸引器轻轻推开肿瘤,为手术操作腾出空间。

历时60分钟,肿瘤终于被完整取出。称重显示其重量达到惊人的6公斤——相当于12瓶矿泉水的重量。术中出血量仅约200毫升,远低于预期的1000毫升。术后第一天,林女士就能下床缓慢活动;术后一周,她的肝功能指标基本恢复正常。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这颗巨瘤为良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切缘干净,无需后续放化疗。

医生提醒 不明原因的腹胀要警惕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肾脏,少数可出现在肝脏、腹腔等部位。”赖医生介绍,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由血管、平滑肌和脂肪组织构成,通常生长缓慢,早期无明显症状,但若肿瘤持续增大,可能因压迫周围器官引发腹胀、腹痛等不适,极少数情况下会出现破裂出血。

赖医生提醒,若出现不明原因的腹胀、腹部肿块、体重异常变化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避免因“良性肿瘤无需在意”的误区延误治疗。对于已确诊的腹腔或肝脏良性肿瘤,需遵医嘱定期复查,监测肿瘤大小变化,一旦出现快速生长或压迫症状,应尽早与医生沟通制定治疗方案,保障身体健康。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