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3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家长入校任考官 孩子背诵诗词闯关

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鼓励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积累诗词,并请家长参与诗词闯关活动

诗词闯关现场

孩子闯关成功

海都讯(记者 黄晓燕 通讯员 施远圻 文/图) 一场诗词闯关,也是一次家校共育的生动实践。15日,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的50名家长化身为诗词闯关活动的考官,在亲自见证孩子们诗词积淀进步的同时,也纷纷为学校别出心裁的育人方式点赞。

原来,该校将《经典诵读》列为校本课程,并编纂出版一套涵盖480篇古诗词的校本教材,鼓励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积累诗词。“从2019年秋季起,诗词闯关已成为我校学子每学期期待的‘固定节目’,让家长担任考官,是希望他们成为孩子成长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学校党总支书记李菁告诉记者,举办闯关活动是对学生平日积累的趣味考核,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激发兴趣、传承文化。

今年7岁的黄煜阳同学步入小学仅一个多月,便背诵积累了80多首古诗词。活动中,他申请挑战连闯2关,考官们随机抽背几首诗词,他都能熟练背诵。当闯关申请表上体现已过两关,他脸上的小表情满是开心与自豪。

“刚开始背古诗词时,我会感觉很难,但是老师和爸妈都会鼓励我,他们教我,遇见比较长的诗就分成两天来背,遇见比较短的就争取一天背完,遇见不理解的地方,他们还会给我解读。”黄煜阳告诉记者。因为越背越熟练、越熟练越有成就感,他在国庆节期间,曾一天背诵完四首古诗词。

家长林霖作为考官,看到孩子们熟练背诵完指定古诗,心里更是有不少感慨。她的一双儿女分别就读该校六年级和二年级,儿子陈霆骏已在五年级闯完12关,积累480首古诗词;女儿已在一年级阶段闯完6关,此次准备挑战后面关卡。

“两个孩子都有从畏难情绪到挑战自我、克服困难再到爱上古诗词的阶段,不仅他们个人得以成长,陪着他们的我,不管是在诗词积累还是心境上都有所进步。”林霖告诉记者。

除了满脸慈爱的家长考官,每个闯关考核组还搭配有一名严厉的小考官,他们都是由高年段中已闯关12关的学生担任。比起家长考官,这50名小考官显得更为严厉,认真守好关卡。

“看到弟弟妹妹们背诵时紧张的样子,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背诵古诗词的过程,既有‘鸡飞狗跳’的忙乱,更有‘母慈子孝’的温馨。现在作为小考官,我才发现,那些日积月累的知识,也成为我自信的基石。”该校五年级学生林钰航的一席话,道出了诗词积累从辛苦到甘甜的过程。

李菁表示,诗词的积淀是提升学生人文底蕴的重要路径,未来,学校将继续携手广大家长,共同鼓励孩子在诗海中徜徉,在诵读中感悟。此外,学校还将尝试引入闽南语吟诵古诗的方式,让诗词在乡音的韵律中“活”起来,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文化认同,真正实现“诗教润心、家校共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绵延传承。

□海都锐评

让闽南文化在游戏闯关中传承

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的诗词闯关活动,以家长当考官、学生互监督的家校联动形式,让经典诗词“活”进了孩子的日常。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育人实践,更为闽南文化传承提供了极佳范本——当闽南语传习、非遗技艺也披上“游戏闯关”的外衣,传统文化的传承便能告别枯燥说教,在亲子互动中焕发新生。

闽南文化的核心载体,首推闽南语。如今不少孩子“听得懂却不会说”,根源在于缺乏日常使用场景。若效仿诗词闯关,设计“闽南语段位赛”,效果或截然不同。家长可化身考官,从简单的日常对话“通关”,到闽南童谣、俗语背诵“晋级”,再到用闽南语讲述家乡故事“登顶”。这种方式既让孩子在趣味比拼中掌握闽南语,也让家长重拾儿时乡音,让“祖孙三代话闽南”的温馨场景回归家庭,守住文化的“乡音根脉”。

非遗传承更需这般“破圈”思路。闽南地区的提线木偶、歌仔戏、漆线雕等非遗,若仅靠课堂讲解,难激发孩子兴趣。不妨打造“非遗闯关地图”:带孩子拜访木偶艺人,学会简单操控即可“通关”;亲子合作完成一件简易漆线雕作品,便能“晋级”;最终能参与歌仔戏片段表演,就算“闯关成功”。学校可定期举办“非遗成果展”,让孩子当“小老师”向同学展示技艺,家长则分享陪闯过程中的感悟。如此一来,非遗便成为亲子手中可触、心中可感的“活文化”。

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于让年轻人“爱上”而非“记住”。无论是闽南语还是非遗,只要找准“亲子互动”的切入点,用“闯关”等趣味形式降低接触门槛,就能让闽南文化在代际传递中生生不息。期待更多学校、家庭借鉴这种模式,让闽南文化在欢声笑语中扎根,真正“活”起来、传下去。(一醉)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