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法治日报
直播间里,美妆主播正卖力推销一款“限量”粉底液,评论区不断涌现“已拍”“再加点货吧”等留言,营造出抢购氛围。然而,记者次日发现,这款宣称“已抢空”的商品依然在售,库存充足。这并非个例。记者调查发现,当前不少商家和主播通过伪造销量、互动与在线人数等数据,刻意制造“热销”假象,俨然形成一套完整的灰色产业链。专家指出,此类行为在电商直播等行业尤为突出,不仅违反多部法律,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更因取证难、违法成本低等现实难点屡禁不止。破解之道,亟须商家、平台、监管部门等多方协同发力。
秒空戏法 后台改库存可人为改变
12日晚上8点,某直播平台一美妆直播间内,主播身着亮色套装,手持一款粉底液走到镜头前,直播间显示的在线人数在“2万”和“3万”之间不断跳动。她陡然提高声音:“今天只有2000单库存!”
一时间,评论区被“已拍”“能不能再便宜点”等留言刷屏。主播提醒:“只剩最后500单!没下单的抓紧,下播就恢复原价!”她还特意举起手机展示库存数据。几分钟后,主播宣布该商品“已抢空”,转而推荐下一件产品。此时,记者确认该商品确实已无法购买。然而第二天,记者发现这款号称“库存紧张”的粉底液仍在直播间正常销售,库存充足,价格也未变动。
刚毕业于北京某高校的赵欣(化名)曾在某直播基地实习,参与过一个服装直播团队的工作。她透露,每次直播前,实习生们会分工协作:有的负责产品上架,有的负责留言互动,有的则操作“小号”营造氛围。“我主要负责调整后台库存。主播说‘只剩100单’时,我就把库存从1000单或500单改成100单;主播喊‘秒空’时,我就直接改成0。需要时再改回来,制造补货的假象。”赵欣说。
她注意到,一些消费者普遍存在从众心理,“看到快抢完了、很多人下单,才会跟着买。如果只说卖出几单,根本没人理会”。“除了服装,美妆、快消品等类目的数据造假可能更严重。”赵欣发现,在一些刷单群中,直播间刷单任务明码标价,从几元到十几元不等。直播间的互动、点赞、在线人数等数据均可人为操控。
算法围城 “数据焦虑”是造假推手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直播电商行业的“数据焦虑”,是虚假销量泛滥的根本原因之一。
一商家李先生告诉记者,平台的推荐机制高度依赖“流量数据”和“销量数据”。直播间的在线人数、互动率(评论、点赞、送礼等)直接影响平台流量分配。
“如果直播间达到一定人数、转化率也不错,平台就会给推荐位,真实观众自然增多。”李先生说。
李先生告诉记者,为提升热度,他曾在去年购物节期间连续3天购买定制套餐,每天投入上万元,最终将直播间在线人数从2000人推至12万人,坑位费也从每场5万元涨到8万元。
一些电商平台的商品页面同样存在此类问题。某电商平台上一位卖服饰的商家透露,她每月都会委托代刷公司“优化数据”,主要是刷“浏览量”和“加购数”。“比如一件连衣裙,日浏览量从50刷到500,加购数从10刷到80。平台会判定为‘潜力商品’,给予更多曝光。真实买家看到‘很多人想看’,也更容易下单。”
“不刷单,根本成不了‘爆款’。”一位零食商家李女士坦言,快消品的平台推荐逻辑是“销量越高,曝光越多”。
记者调查 灰色产业链明码标价
业内人士指出,一些直播电商的虚假数据制造已形成完整产业链,覆盖“互动”“销量”“数据”等多个环节。
记者调查发现,在“互动”环节,代刷公司或相关软件可提供定制服务。某代刷公司提供的报价单显示:“基础互动套餐”(随机评论、点赞)1小时30元(不少于5000条评论或点赞);“定制互动套餐”(指定评论内容、模拟真实用户提问)1小时150元。
“我们会根据直播内容设计评论,比如卖口红就发‘这个颜色显白吗’‘持久度怎么样’,卖衣服就发‘身高160穿什么码’‘会不会起球’,让互动看起来更真实。”这家代刷公司的客服人员说。
此外,还有相关软件售卖,自动发布设定好的评论和互动语言等,这类软件需要按月付费使用,价格为9.9元至几十元不等。
“销量代刷”则分为两种:一种是“空单代刷”,代刷公司用虚拟账号下单,不支付货款,直播结束后取消订单,营造“销量高”的假象;另一种是“实付代刷”,代刷公司用真实支付方式下单,商家再通过社交账号返还货款,这种方式成本更高,但能避免订单被取消的风险。
比如,一代刷公司客服人员发来的价目表显示:某电商平台的“真实物流刷单”(即有真实快递单号,无实物)每单3元至5元,“空包刷单”(无实物,虚假物流)每单1.5元至2元;如果平台审核严格,每单价格可达8元至10元。
除委托代刷外,部分商家还会“自导自演”。
一位工艺品店店主告诉记者,他会让员工或朋友用“内部优惠券”下单。“比如一把椅子原价999元,我设置一个‘内部优惠券’500元,员工用券下单,实付499元,我再把499元转回给员工,相当于没花钱,却多了一个‘销量’,无形中也增加了曝光量。”
“数据”造假则更加隐蔽。某代刷公司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直播间“1人在线观看1小时”收费0.5元,“看过该直播”的记录则为20元1000个。为规避平台检测,该代刷公司会控制互动频率,如每10分钟发一条评论、十几秒点一个赞等。
专家说法 虚高销量与夸大宣传 扰乱市场秩序
“虚高销量与夸大宣传本质上均属虚假宣传,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规定。对于帮助造假的代刷公司,情节严重的最高可处罚款200万元,并吊销营业执照。”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说。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邱跃表示,此类行为还可能违反广告法;若情节严重,还可能触犯刑法,广告主、经营者、发布者或面临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副主任段慧传认为,帮助制造商品虚假销量的代刷单公司,不同刷单行为可能会涉及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和破坏生产经营罪、敲诈勒索罪、诈骗罪等犯罪,成为其中某一个罪名的共犯(主犯、从犯)。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消费者因虚假宣传维权面临举证与认定双重困难。
陈音江表示,网络宣传具有即时性、可修改性,消费者需及时固定证据。而主张“退一赔三”需证明商家构成欺诈,若仅属表述不严谨,未达“欺骗、误导”程度,则难以认定为欺诈。
段慧传提醒消费者,维权关键在于及时保存证据,尤其是直播间的动态信息,应通过录屏、证据保全等方式固定,为后续维权做好准备。
虚高销量与夸大宣传对行业的长期伤害不容忽视。受访专家一致认为,治理路径在于多方协同,重塑行业生态。“根治乱象需弥补法律空白,完善直播电商服务规范等精细化的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段慧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