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江宛秋 陈晋文/图
“蜀粒橄榄丢过溪,对面依妹是奴妻……”这首福州话歌谣《蜀粒橄榄》你听过吗?10日下午,在上下杭福州非遗展示馆举行的非遗闽剧讲座活动上,闽剧传承人林颖为大家解密福州话“密码”,带领大家一起品赏福州“虾油味”背后的文化内涵。现场还有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组织创排的福州方言舞台剧《穿越扛斋》,展现古代福州“教师节”的礼仪风俗。
舞台剧再现古代福州“教师节”
10日下午,在非遗闽剧讲座活动上,一部福州方言舞台剧《穿越扛斋》引发观众阵阵笑声。
“啄菠菠,三岁孩儿会唱歌。不是爸奶教奴唱,是奴腹罗通窿哥。”在舞台剧中,穿着书童服的小演员们晃着小脑袋用福州话为大
家演唱着《真鸟囝》《月光光》等福州传统童谣。说起来可能您不相信,这些小演员其实并不会说“平话”,而演绎出如此有趣的舞台剧的演员们也并非专业团队。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工作人员说,演员除了闽江师专闽剧班、中国诗词吟
诵队成员和福州方言资深主持人的加盟外,还有7名来自闽江师专附属实小的小朋友。而参演的小朋友们福州话基础比较薄弱,在不到两个月的排练期间,舞台剧导演不断地在线上线下为他们进行“补习”,最终呈现出正宗的福州话发音。
闽剧传承人讲解福州话“密码”
在闽剧讲座上,闽剧传承人林颖为观众们讲解起了福州话“密码”。
福州话成型于何时?福州话和闽剧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林颖老师告诉记者,原为古越族居住地的闽地,因在汉末、三国、晋初一
百年间大量中原人移民入闽,让福州话既有古代南方吴楚方言的来源,又有层层叠加的古中原方言和古越语成分的存在。林颖老师说,“闽剧”是福州话的重要载体之一,尤其在福州的“文读音”的保存、传承方
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活动中,她用动听的嗓音为观众们带来了一曲福州话歌谣《蜀粒橄榄》,引得不少老福州人的称赞。此外,她还特地带来闽剧道具,邀请小朋友们一同上台感受闽剧魅力。
□点击
扛斋
“扛斋”是福州方言口语的说法,被称为古代福州城的“教师节”。每逢农历四月,福州城内各私塾(俗称“人家斋”)就会错开时间、选择某天开展“扛斋”活动。在这天,包括师母在内的整个私塾的所有人员都会参与到这一尊师崇教、师生同乐的活动中,一改课堂的严肃气氛,或诗词吟诵相唱和;或互赠折扇、书签等礼物,增进师生情;或相携踏青,亲近、感受大自然。师母精心烹调鱼丸、肉燕、豆腐脑等富有闽都特色的美食犒劳学生,尽显慈爱,也会亲手串好茉莉花串为学生戴上,寓意锦上添花。在“扛斋”当天,同学之间还会竞投状元、榜眼、探花等泥人,相互鼓励学业进步。由师生共同出资举办的“扛斋”活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免出资,这使得“扛斋”更富于人情味。 (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