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今日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文史专家把脉上下杭商贾文化

上下杭将着力塑造“人文、创意、艺术、曲艺、活力”五大特色板块

海都讯(记者陈晋)7月10日下午,福建老字号进社区活动走进上下杭鹿森书店。福建省文史专家卢美松、福建商贸史学家刘立身及福建省海丝老字号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张宇共同展开《上下杭古街文化与老字号》的开放式讲座,畅谈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商贾文化,把脉老字号的发展前景。

“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苍烟巷陌

青榕老,白露园林紫蔗甜。”宋代诗人龙昌期的诗作《三山即事》中,上下杭旧时成埠兴盛时的景象跃然纸上。

“这里汇聚了很多老字号,比如福州最著名的依海肉燕,其老铺旧时曾开在上下杭。”福建商贸史学家刘立身说,始创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的依海肉燕老铺,前身是台江区海防前大街(延平路大庙新村)“王聚记清水肉燕

店”,世代经营至今已有150年悠久的历史。依海肉燕制作技艺作为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上下杭的老字号。

“像依海肉燕这样的老字号在上下杭很多,比如桥头米时粿店、美且有糕点店等,特别是鸦片战争后,福州成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清末到民国,上下杭一带商贾云集,老字号汇聚。”刘立身说,上下杭在繁盛时期,曾有京果行、布行、国药行、

颜料行、银行、钱庄,此外,还有洋行、保险公司、邮电局、商会等,名铺林立,达百余家之多,被称为“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

据《福州双杭志》记载,“双杭”地区商业崛起于明代,清代中期至民国初年成为辐射全省、沟通海外的商品集散地。刘立身说,至今,这里依旧汇聚着老福州各类地道的传统小吃,如锅边、元宵、花生汤、猪血捞化、尚干拌面扁肉、煎包、鱼

丸等。

“只有在立足老字号行业历史的基础上,老字号才能求发展,求创新,求突破,实现与上下杭商贾文化无缝融合,重现过去商业兴盛的场景。”在座的三位专家说。

为重塑上下杭独有的商贾文化,近日,福州市商务局公布了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情况,将以上下杭“金银里”开发为契机,大力引进耳聋伯、尚

干小吃、同利肉燕、闽府佳宴等老字号、风味小吃及闽菜,同时引进国际品牌餐饮店。根据规划,上下杭将打造为中西合璧、具有闽式建筑文化特色和典型闽商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同时,根据街区特点,将街区分为艺术商务区、百业体验区、夜月娱乐区、国际风尚区,着力塑造“人文双杭、创意双杭、艺术双杭、曲艺双杭、活力双杭”五大特色板块。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