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慢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古代学生放暑假吗?

N海都记者 吴臻实习生 潘彦君

福建教育出版社

林语堂(后排左三)全家福

转眼已是七月,学生们早已开启了暑假生活。对于孩子来说,暑假如同一个超级福利大礼包,虽然还有课外培训,大学生又被社会实践或者实习等留住了脚步,但依旧可窝家吹着空调,开着Wi-Fi,看着电视,来一局游戏。在没有手机没有风扇的古代,学生有暑期吗?

暑假源于私塾不符史实

网上有人传,暑假源于私塾。理由是:古代没有空调,没有风扇,在私塾里读书的小朋友怕热,老师也怕热,为了避免在课堂上中暑,就得给大家放假。由于这种假期是私塾放的,所以叫“塾假”,后来以讹传讹,就演变成了“暑假”。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但并不符合史实。

这就要从古代的“学生守则”说起。古时候,闽北地区就有家族办学传统,和平黄氏家族就是一个显例。早在五代梁开平年间,唐工部侍郎黄峭就创建了“和平书院”。一般规模较大的私塾都有严谨记录。除了私塾,包括书院以及公办的县学、州学、府学、太学和国子学等学校。在宋朝特别是南宋的书院,多与理学家关系密切,以朱熹为首的理学家对学规的制定重视有加。宋

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朱熹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后成了书院精神的象征(参见邓洪波《中国书院史》),可在其中并没提到暑假的事儿。

在现代图书馆里可以读到,例如《社学要略》《义学条约》《村塾条规》《家塾规例》《家塾常仪》等。这些学规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最晚的一份出于民国,不过无论时代早晚,没有任何一份学规曾经提到放暑假的规定。

清嘉庆年间的《义学条规》专门写道:“长不辍耕,幼不辍读,暑日休务者,薄其饩廪。”大概的意思是:到了夏天大人不能停止劳动,小孩也不能停学,私塾先生如果胆敢让小朋友们长期不学习,家长可以扣他们的工资。

暑假竟是舶来品

既然古代没有暑假,那暑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答案是清朝末年。

清朝末年,西学东渐,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在各大城市遍地开花,将西方的现代教育模式带到了中国,也把欧美等地放暑假的习惯带了进来。

王豫生先生主编的《福建教育史》中记载,19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是福建教会学校形成初期,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间,教会的传教士在福建创办了数十所学校,较为出名的是英华男塾、保灵福音书院等。

出生于晚清的作家、翻译家林语堂幼时就读过教会学校,在《林语堂自传》中有这样的描述:“十岁的时候,我和两个弟弟离家去厦门上学,那四所本地学校父亲断言它不够好。因为旅程要很多天而且要花钱,寒假我没回去,这等于离开母亲一整年。”林语堂十岁那年是1905年。

不但教会学校带来“新风”,而且那时也派人出国考察新式教育,将体育课、实验课、学期制和寒暑假制度都学了回来。后来,创办的新式学堂里也就自然有了放暑假这新鲜事儿了。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