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陈江燕陈燕燕田米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今天,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处暑。“处”,是“去”的意思。处暑,即为“出暑”,代表着炎热的夏天即将结束。这个时节,北方已经开启入秋进程,但对福建而言,此时暑热仍未消失,还要小心“秋老虎”发威。
处暑到来后,正值初秋,天气逐渐转凉,人体容易产生“秋乏”,此时养生都要注意些啥?今天的《谈天说地》,我们就来聊聊处暑这个节气。
最近午后多雷雨应注意防范
虽然处暑中有个“处”字,读音上听起来跟“出暑”很相似,但大家可不要被它所迷惑。所谓“处暑处暑,晒死老鼠”,这个时候,福建天气“舞台上的主角”还是暑热,晴天走在室外,仍能感受到较强的炙烤感,空气湿度大时,体感好似“焖蒸笼”。
此时,福建可能因为“秋老虎”影响而出现高温暑热天气。民间所说的“秋老虎”,在气象上指的
是立秋过后出现的短期回热天气,一般发生在八九月之交,持续日数在7天至15天。
“秋老虎”的形成,主要和副热带高压的位置有关。根据省气候中心统计数据,处暑节气期间,南平、福州、三明、漳州、龙岩、宁德等地均出现过37℃以上的最高气温。
根据副热带高压位置的变化,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回。今天开始
新的一周,天气也将开启晴热高温模式,省内最高气温预计将逐渐升至35℃左右,由于空气湿度大,体感潮湿闷热。
除了“秋老虎”,处暑时节,福建还有个气候特点,便是午后多雷雨。雷暴活动虽不如盛夏那般活跃,但由于低纬度的暖湿气流仍较充沛,因此对流天气仍然较多。据省气象台预测,近期我省多午后强对流,市民应注意防范。
吃“红”喝“绿”可解秋乏
秋高气爽好时节,很多人却懒洋洋的,呵欠连天,这是典型的“秋乏”症状。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的苑述刚医生说,夏天天气炎热,人们贪凉、喜吃冷饮,或者猛吹空调,容易伤及脾胃。脾胃虚弱,人就容易产生疲劳、倦怠之感。
要减缓“秋乏”,最好每天早睡一小时,午睡半小时至一小时,以养精神。尤其是老年人要保障子午觉,能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喝些绿茶,可提神清心、消食化痰。如脾胃虚寒,可改喝红茶。脾胃虚弱导致倦怠乏力的人,可多吃红色食物,如红枣粥、大枣银耳雪梨汤。
平时,多到户外走走,多晒太阳,选择平缓轻松、出汗较少的运动,如早晚跑步、打拳、做操、爬山等。秋天早晚温差开始变大,如不做热身运动就开练,容易导致肌肉、韧带损伤。因此,锻炼前,应扭动颈肩、充分热身,早晚运动时不妨系个小围巾,防止凉风吹颈。
强健脾胃,也可解秋乏,平时可多揉三穴位:取坐位,用左手拇指指腹按揉右侧太白穴,以穴位处微微酸痛为度,每天坚持3~5分钟;手握空拳,轻轻叩击脾俞数次,每日数次,可缓解疲劳;端坐凳上,四指弯曲,点按足三里穴,连做36次,两侧交换进行。
此外,老话说,“春捂秋冻”,此时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但肚脐、后背、双脚冻不得,反倒要捂一捂。处暑后,不要再穿短裤背心,凉席赶紧撤走,穿凉鞋要穿袜,睡觉时腹部盖薄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