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陈燕燕通讯员游昌财林拳平林露
4月,福建又来了位美国“洋大夫”,“他”身穿钢衣,4只“手臂”好似章鱼爪,可自由旋转540度,手指比绣花女还灵活,眼睛可三维立体成像,能把“看”到的东西高清放大10~15倍,在医生的操控下,能4手并用完成手术。
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手术设备之一——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Xi,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鼎鼎有名的天才“达·芬奇”同名。他的拿手绝活很多,特别适合在狭小空间里做一些复杂手术。截至10月12日,“他”已在福建省肿瘤医院做了100台高难度手术,推动该院肿瘤微创治疗水平再上新台阶。
4手并用专做高难度手术
该院胃肠外科的杨春康教授已和“达·芬奇”合作完成37例手术,最小的患者是17岁的泉州女孩小云(化名)。最近,小云出现腹疼、呕吐,被查出胰腺肿瘤,足有3厘米大,又毗邻大血管。她辗转多家医院,医生们很为难:如果做开腹手术,切口长达20厘米,术后恢复很慢,可能还要切除胰体尾、脾脏,会影响消化吸收;如果做腹腔镜手术,器械在腹腔
内的角度不好控制,也很难保住胰体尾、脾脏。
听说“达·芬奇”擅长做微创手术,小云的家人决定试一试。10月13日,杨教授坐在操作台前,额头抵着感应器,眼睛对着3D目镜,像操作游戏手柄一样,将4只手指放入感应指套,做前进、后退、剪、挑等动作。这时,站在8米远的“达·芬奇”动了起来,挥舞着4只“手臂”,伸入患者腹腔。其中1
只手臂自带光源,把放大10倍的3D画面“直播”到操作台,另3只手臂不时更换电剪刀、超声刀、抓钳,一边切除肿瘤,一边给伤口止血。肿瘤摘除了,胰管、脾脏保住了,小云的肚皮上只留下5个洞,约钥匙孔大,几乎没出血。一周后,她就能出院。
这样的幸运儿不少,半年来,杨教授还联手“达·芬奇”为多位超低位直肠肿瘤
病人做了手术。患者长了直肠间质瘤,又距离肛门极近,仅两三厘米。原本,需将肿瘤连同肛门一并切除,再在肚皮上开一个口,粪便只能从腹部引出体外,患者要与“粪袋”相伴余生。“达·芬奇”却能在根治肿瘤的同时保住肛门,让患者更有尊严地生活,该项技术的成功开展使该院在直肠癌保肛手术的精细化治疗方面再上新台阶。
“三高”大夫挑战多学科手术
杨教授从医29年,经历了外科手术的多次变革,采访中,他对这位“新伙伴”赞不绝口,戏称“达·芬奇”是“三高”大夫——高智商、高颜值、高科技。
他介绍,4月,第四代“达·芬奇”落户福建省肿瘤医院,成了全院最忙的全能“主刀”,配合胃肠科、妇科、胸外科等专家,完成很多疑难手术,包括全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胃、远端胃大部切除术,腹腔镜辅助根治性直肠前切除术(超低位保肛),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手术,左上肺癌根治术等。手术过程流畅、历时短,术中出血少,功能保护好,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无一例出现并发症,且均于术后1周左右出院。
他的加盟,让医生从手术台上转移到手术台下,获得倍增的视力和独
特的视野,弥补了肉眼的不足;拥有更灵巧的机械手,可缝合极细的血管、导管,且操作舒适,可避免手抖;手术更精准,出血少,病人恢复快。
与前三代“达·芬奇”不同,第四代体积更小巧,手臂更灵活,视野更清晰、范围更大,手术操作范围更广,装机更快,还改进了腔镜下的缝合、重建等技术,集成了多种先进技术接口,比如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医生可给患者注射一种药物——吲哚菁绿试剂,这是一种近红外荧光染料,术中,染料发出绿光,就像导航仪,引导医生准确定位,更快找到供应肿瘤血液的动脉。同时,他更智能,能记忆每位医生的操作习惯,关键步骤会有声音反馈引导,可及时处理相应的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