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十番古乐是福建十番音乐的流派之一,和福州茶亭十番同宗同源,由于地理交通和文化习俗等因素,保存了古乐的原汁原味,于2019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10月,连江县凭借十番古乐入围文化旅游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乡”,为福州此次唯一入围项目。
10月27日,海都记者来到连江县琯头镇拱屿村,这里有一支名为“纯如轩”的十番乐队,这里演奏十番音乐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乐队成员们看来,连江十番古乐不仅是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代表,还是每一位连江人的乡音与乡愁。
老一辈十番师傅重振连江乡音
连江十番古乐研究会秘书长林瑞霖介绍,“纯如轩”乐队的老师傅原来都是拱屿村的农民。上世纪80年代,他们陆续出国打拼,十番音乐日渐式微。于是在2010年前后,他们不约而同地回到家乡,重操乐器演奏十番。
今年69岁的董家宝,从少年时开始接触十番音乐,16岁就加入“纯如轩”乐队,成为一名大胡演奏者,如今已是连江十番古乐的市级非遗传承人。“老祖宗传下来的十番,不能断在我们手上。”董家宝说,出国打拼多年后,他的生意逐
渐有了起色,但看着十番音乐逐渐没落,心里总有些遗憾。于是,他和其他乐手做了个决定,回国留住乡音。
“通过召集乐手,收集乐器和乐谱,乐团总算是重新运作了起来。”董家宝说,和其他乐种不同,连江十番音
乐的乐器有不少都是独有的,一旦散了,市场上买不到,再找回来就难了。而且,早些年没有乐谱,全靠师傅口传心授,“十番音乐的乐谱,全靠今年80岁的林贤老师傅回忆,并书写保存下来,供其他乐手练习”。
古朴演奏风格有“华夏正声”之美誉
记者了解到,由于连江十番音乐保留着汉唐古韵,旋律委婉起伏,形成了古朴的演奏风格,被不少专家称为“福建仅存的近似古代燕乐形式的古乐”。中国音乐学院桑海波教授也说,连江十番古乐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是“和色雅韵,华夏正声”。
记者注意到,连江十番的乐谱和寻常乐谱有所不同,用的是工尺谱和简谱、打击乐谱三合一的挂谱。“这是连江十番在曲谱传承方面的一大特色,乐队队员们仍能用工尺谱传唱十番经典曲牌。”林瑞霖介绍,乐队目前仍保留着全国仅有的与工尺谱
同唱、音高的打击乐谱(锣鼓经)识谱方式,并用福州话连江方言进行演唱。
除了乐谱,使用的乐器也很有特点。采访当天,乐队成员们现场演奏了一曲经典曲目《雁来红》,其中林贤老师傅等人所使用的打击乐器云锣,音色清
澈、润耳,很好地点缀了整场演出,和其他乐器配合,传达出了秋季大雁南飞、大地一片金黄,农民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据林瑞霖介绍,云锣至今已流传了上百年,是一种铜制乐器,嵌入大小不一的十面小锣,每面小锣音高不同,音色颇具特色。
古乐悠扬进校园挖掘传承好苗子
连江十番音乐此前曾濒临失传的困境。为了抢救、保护和发展十番音乐,连江县琯头中心小学从2012年开始培养年轻的十番音乐演奏员及爱好者,借助当地十番老师傅的资源,通过举办“十番音乐进校园”“十番古乐专场音乐会”等活动,为培养十番音乐后备人才奠定基础。
2015年9月,连江县
琯头中心小学正式成立学生十番乐团。乐团的指挥、艺术指导陈俊栋说,目前,校内共有180多名学生正在学习十番古乐,按年龄分成了3组,随着年龄增长不断进阶。
陈俊栋表示,通过这一方式,既丰富了学校的文化生活,还挖掘到了不少传承十番古乐的好苗子,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