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古代,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是个重要的节日,也是农历十月的大节。那么,古人是如何过立冬的呢?
N综合齐鲁晚报
羊城晚报
更换新衣“拜冬”
《礼记·月令》说,立冬前三日,太史公启奏天子说:“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便开始沐浴斋戒,进行准备。“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天子要在此日举行迎接冬天的祭仪。《后汉书·祭祀志中》记载:“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车旗服饰皆黑。”古人以冬与五方之北、五色之黑相配,故于立冬日,皇帝率领三公九卿大夫,身着黑衣,所乘车辇装饰也都是黑色的,来到北郊举行祭祀仪式,迎接冬日到来。
天子有迎冬之礼,百姓有贺冬之俗,在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忙碌一年的人们,迎来了冬闲,要在立冬这天,以新收获的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虔诚和孝敬,以求祖先在天之灵保佑平安,祈求上天赐来岁再是丰年。
早在汉代就有贺冬习俗,亦称“拜冬”。在宋代,每逢此日,人们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往来行走庆贺,就像春节一般。据清代文人顾禄的《清嘉录》记载,到了清代,立冬之日,士大夫在家拜贺年长辈尊者,还互相出去拜谒。男女老少都要更换新衣,相互作揖行礼,谓之“拜冬”。
古人立冬办“扫盲班”
古代,立冬不仅是进补的日子,也是“扫盲”的时候。
古时的教育机构,从中央的太学、国子监等,到地方上的州学和县学,层层具备。不过,哪怕是最基层的县学,入学者也多半是一些身负功名的秀才,或者成年人,以考科举为目标。可若非志在科举,仅仅是出于“扫盲”,又该往哪儿去?
像如今这般的“九年义务教育”,古代没有这个说法。在古时,肩负“义务教育”之责,旨在“扫盲”的,就是私塾了。有钱的人家,自己请先生,办个私塾,家族内的子弟都可以来读书。普通的人家,则将孩子送到村或乡的私塾里读书。可若是一贫如洗,无力让孩子长期读私塾,又不想让孩子日后目不识丁,该怎么办?
也有办法的,就是在立冬这天,把孩子送进“冬学堂”。
所谓的“冬学堂”,就是在冬天举办的学堂。为什么选在这个时间?对于穷人家来说,家里的几亩田地就是一家的生计所在。孩子虽小,也能帮点小忙。在其他的季节里,春天得播种,夏天得耕种,秋有秋收,忙得不可开交,哪有时间让孩子去读书?唯有到了冬天,一年的辛劳落下了帷幕,进入了农闲时节,这才有空让孩子去识几个字。
这“冬学堂”,要读多长时间?照如今的说法,就是一个学期都不到。从立冬这天进去,到腊月十五结束,总共也就三四个月的时间。到了腊月十五,就算是从“冬学堂”毕业了。读过了“冬学堂”,虽算不得读书人,但起码也和“文盲”脱钩了。
当然,三四个月的时间里,无非是读读三字经,学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字,不至于目不识丁,仅此而已。而对于穷苦人家来说,“冬学堂”不耽误农忙,且花费少,也能帮孩子认得几个字,也就足够了。
不过,这样的“扫盲班”也曾出过“名人”,比如李莲英。
李莲英幼时家贫,无力读私塾,所以被家人送进了“扫盲班”。不过,李莲英察言观色的本事,从小就已露苗头。在“扫盲班”,他每天都第一个到,在别的同学到来前,就把学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天冷,他总是第一个来生炉子。放学了,别的同学都回家了,唯有李莲英总不忘留下来,替先生烧火暖炕,这才回家。李莲英因此格外讨得“冬学堂”的先生欢心,先生也愿意多教一些知识给他。
当然,李莲英八面玲珑的本事,更多的还是在环境中磨炼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