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 田米 文/图
昨日是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时值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泉州人也将这一日作为祈福纳祥转运的日子,在这一天剪头发,据说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
昨日临近中午,记者在泉州古城中山路“大上海理发店”看到,店里的三名理发师正忙碌着给客人理发。陈先生是店里的常客,只管往理发椅子上一坐,一句话也不用说,剪什么样的发型、洗头的水温要几摄氏度,理发师傅赵江新都能拿捏得很准。只听,“啪”的一声,赵江新抖开了罩衣,系在陈先生的脖子上,一把剪刀和一把断了几根齿的梳子被他麻利地操作着。
赵江新告诉记者,这是春节以来,店里最忙碌的一天了,早上8点30分开门后,客人一个接一个。其实泉州市区早期是没有二月二剃头的习俗,只在北峰一带见过,后来慢慢盛行,二月二来剪头发的越来越多,借“龙抬头”之吉时,孩子“剃喜头”,健康长大,出人头地,大人“剃龙头”,辞旧迎新,鸿运当头。
“小时候每到正月总被父亲压着不让剪头发,说正月剪头发会出事,到了二月二,就会带我来这家理发店剃头。”陈先生一边理发一边说道。他说,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大上海理发厅一直站在泉州时尚潮流的前沿,逢年过节、人生大事,许多泉州市民都要到这里给自己换个新发型。
上世纪50年代,泉州合营后的国营理发店有32间之多,分一、二、三级,其中最高级的有两家,中山路大上海理发厅为其一,讲述着一段段老泉州人头顶上的时髦。2021年,经提升改造后,大上海理发厅重新开门迎客,仍保留着古早的装修风格,有上世纪上海制造的“蝴蝶牌”理发椅、“万里牌”电吹风、烫发的火钳、球形的头发定型烘干机等,还有铺在水泥地上的南洋花砖、上世纪80年代的红框玻璃窗、中式木质藤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流行的橱柜里还摆放着古早味小人书等。最重要的是,这里还传承着传统理发技艺,泉州人依然能在这里剃头、玩耍,不少人心中的童年记忆瞬间被唤起。
□相关链接
泉州的“龙”还有这些
农历二月初二,也称青龙节,俗称龙抬头,是祭龙、迎龙、敬龙的日子。
在闽南,二月二还是“头牙”,为“土地公生日”,是祭拜土地公的日子,有许多与土地、耕作密切相关的习俗。过完这天,大地回春,适合耕种,农民就要开始春耕、播种,准备农耕的工具、种子和肥料,开始这一年的辛劳。“二月二,造秧船”便是重要民俗活动,秧船形似脸盆,是闽南地区插秧的必备工具,用来运载小秧苗。因此,人们会在这一天摆上贡品,祈求新的一年都能风调雨顺。
而中国人爱龙、望龙、信龙,龙的形象贯穿于整个华夏民族的历程中,来到泉州你会发现,似乎所有龙都集中在这了。闽南古建筑中龙是常用的元素之一,在屋顶、梁间、墙头、台基、石柱等,为古建筑带来了威仪和气势感。石雕龙柱象征的是顶天立地,往往一柱一龙两两相对称,营造出浓郁的信仰氛围,古建中常有雕着龙纹浮雕图案的台基,安置在殿前,象征着权力。
龙同样也被使用在民俗信仰中,每年农历五月五笋江前“扒龙船”,龙舟下水前都要举行祭龙头仪式,请龙、下水、巡境、竞渡,传承着泉州人的热血精魂。这些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