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北京青年报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是“龙抬头”的日子。那么二月二到底属于什么节呢?这就需要我们翻开历史,从这个节日的根儿上捋一捋了。
二月初一的中和节,是唐德宗硬安排出来的
其实,二月二最初跟“龙抬头”没啥关系,该节日萌发于唐朝,设立于宋朝。
唐朝前期,正月有上元节(正月十五),三月有上巳节(三月初三),四月有浴佛节(四月初八),五月有端午节(五月初五),六月有庆阳节(六月初一),七月有中元节(七月十五),八月有中秋节(八月十五),九月有重阳节(九月初九),十月有下元节(十月十五),十一月有顺圣节(十一月初五),十二月有岁除节(腊月二十九或腊月三十)。一年到头,每个月都有节,唯独二月没有。唐朝前几个皇帝也没有把它当回事儿,可是到了唐朝第十个皇帝唐德宗时,他决定给二月安排一个节日,一个全新的节日。
这个全新的节日并不是二月二,而是二月初一。翻开《旧唐书·德宗本纪》和《旧唐书·李泌传》,可以找到唐德宗将二月初一定为节日的经过。那是贞元五年,也就是公元789年,唐德宗在朝会上宣布,要在没有固定节日的二月设立一个固定节日。宰相李泌建议,该节日不妨定在二月初一,取名“中和节”。
次年(790年)二月初一,唐德宗在长安城郊的曲江之畔赐宴群臣,中和节正式开始。
宋人觉得二月初一不吉利,就改到二月二
中和节从唐朝传承到了宋朝,却又在宋朝衍生出一个更新的节日,宋朝人更加看重这个更新的节日,这就是二月二。
在宋朝,中和节只是象征地过一下,到了次日二月二就不一样了,过得非常隆重。有多隆重呢?《宋史·礼志》《宋会要辑稿》《梦粱录》《武林旧事》等多种文献都有描述:首先,地方高官和臣服于大宋的各个藩国都要向皇帝进献“金银挑菜器”;其次,后宫嫔妃集体去御花园里“挑菜”,然后皇宫里会举办一场规模宏大的“挑菜宴”;最后,市民集体出城“挑菜”。
什么是“挑菜”呢?其实就是挖野菜。什么是“金银挑菜器”呢?就是用黄金和白银打造的小铲子、小剪子、小刀子,这是群臣和藩国献给嫔妃们的挖野菜工具。
举国上下之所以要在二月二这天“挑菜”,主要是图个乐呵。大伙都在屋里憋一个冬天了,好不容易春暖花开,野菜青青,挖野菜等于放风,吃野菜等于尝鲜。于是在宋朝,二月二被称为“挑菜节”。
挖完野菜还要祭神。怎么祭呢?用荠菜的嫩叶做菜吃,把不能吃的荠菜梗烧成灰,撒到床底下,撒到院子里,据说这样就能防止蚊蝇滋生,防止蛇鼠猖獗,防止蜈蚣和蝎子出来蜇人。
问题是,唐朝已经把二月初一定为节日,宋朝人为何不在二月初一挖野菜和赶毒虫,为何非要选择二月初二呢?这又跟宋朝的历法和星相学有关。宋朝不仅有阴历(也就是今天说的“农历”),而且有阳历(类似于通用的“公历”),前者根据月亮圆缺周期推算,后者根据太阳运行周期推算。在阴历中,宋朝人特别讨厌“朔日”和“晦日”,也就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为啥?因为这两天不可能看见月亮。用《宋史·天文志》的说法:“是为阴胜阳,其变重,自古圣人畏之。”阴气最重,胜过阳气,对人不利,自古圣人都畏惧。二月初一是什么日子?朔日。朔日阴气重,所以不宜过节,所以改到二月初二再庆祝。
那么问题又来了,正月初一也是朔日,为啥可以在这天庆祝新年呢?因为这是早在西汉就已经定型的传统,历朝历代都这么庆祝,宋朝不可能再改。
元朝人不太明白历法,把二月二跟龙抬头画等号
二月二,龙抬头,这“龙抬头”又是怎么回事儿呢?其实,龙抬头原本只是古人对惊蛰的俗称,跟二月二没关系。
二十四节气,惊蛰排第三,属于春天的节气。用公历推算的话,惊蛰非常规矩,每年不是在3月5日,就是在3月6日。如果用农历推算,惊蛰就会跑来跑去,有时候在正月,有时候在二月,有时候在三月。但不管在哪个月,古人都认为惊蛰这天非常重要,认为它是阴气衰落、阳气上升、春雷乍动、万物复苏的日子。惊蛰一到,那些在地下冬眠的动物就会苏醒,传说中的龙也会苏醒。所以,惊蛰就等于龙抬头。
二月二到什么时候才跟龙抬头画等号呢?得等到元朝。元朝文献《南村辍耕录》有记载,至元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294年,这年二月二碰巧惊蛰,所以元朝人碰巧在二月二这天庆祝了龙抬头,这就是二月二跟龙抬头画等号的开始。然后呢?对历法半懂不懂甚至一窍不通的绝大多数元朝人就误会了,误以为二月二就是龙抬头。这样一来,用不着推算节气,用不着去查每年的惊蛰到底是在哪一天,只要到了二月二,就说龙抬头,相当省事。从此就都在二月二庆祝龙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