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福州90后金缮女艺人

在残器修补中创造艺术之美

文清正在“锔碗”

N海都记者 吴雪薇/文

马俊杰/图

一盏碎出缺口的小瓷茶碗,接起断口,在缝隙中填上大漆,再涂上金地漆……福州晋安区岳峰镇,有个会“锔碗”的90后姑娘文清。她从事的手艺叫做“金缮”,专门为热爱喝茶的茶友,修补他们珍爱的茶碗,在残器修补中,创造出独特的残缺之美。

碎片之中有乾坤

3月8日下午,记者造访时,文清正坐在工作台前,给一只小小的茶碗进行着最后一道工序——上金粉。曾经狰狞的裂口沿着碗沿肆意伸展,文清非但没有试图掩盖它,泛着金属光泽的修复材料勾勒出缝隙的轮廓,使裂纹呈现出自然而灵动的独特美感。

“只要能打洞的器物,几乎都可以用金缮修复。”文清介绍说。金缮技艺常用作瓷器和紫砂器的修复,但除此以外,也可用于竹器、象牙、小件木器、玉器等。

“文物是要求‘修旧如旧’的,要掩盖器物的缺陷,恢复文物的原貌。但‘金缮’是在恢复器物使用性的同时,在缺陷中发展出另一种美。”文清说,“金缮”其实是个日本词汇,它来源于中国的“锔瓷”。中国的锔瓷技艺产生得非常早,大概晋代就有了。出色的金缮手艺人是精妙的维修者,更是具有深厚美学功底的艺术家,他应该能把握器物的原有之美,并且尊重它。

习“术”容易得“道”难

“金缮本质上是一种很小众的艺术,女生从事金缮修复的,就更少了。”她伸出自己的手,手上布满了斑斑伤痕。因为金缮是一种金工,这不是人们概念中细腻温柔的女生应该从事的行当。

文清认认真真地开始学习“金缮”的手艺,2020年,她跑去闽侯,后来又转到白湖亭,向圈子里有名的师傅们拜师学艺。终于,在技艺逐渐精进后,她得以师从国内锔瓷名家曹庆励。

“金缮的技术入门并不算困难,学个三五年,多半都能学会,但这种漆艺与金工相结合的技术精细而琐碎,需要极大的耐心。”文清说,这门手艺还有一种考验的门槛,是身体条件:“有的人对修复材料的原料——生漆过敏。一碰到漆,甚至只是闻到漆味,就浑身起小疹子。这样的人,再能忍受金缮的学艺之苦,也没有办法学下去,老天爷不赏这碗饭吃。”

靠着对金缮浓厚的热情和坚持的毅力,文清把这门技艺的学习坚持了下来,将工作室打造成一个充满浓郁中国味与优雅文艺风的社交空间。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