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北京青年报 北京晚报
扬子晚报 中国国家历史
编前:高考成绩不久即将公布。其实,与现今的高考一样,古代的“高考”——科举,“放榜”之日,也是万千学子最企盼、心情最复杂的日子。那么,古代放榜之时是什么情形?古代考生面对“高中”或“落第”又是什么样的态度?
如今不少学子考后会以各种方式放松,打游戏、大吃大喝、准备旅行……古人“高考”之后又是怎么放松的呢?
今天的《史话》就来看看古代考生的“考后手册”,见识一下古代考生考完试的生活究竟有多丰富。
“特种兵式”旅行
咱唐代考生也会
在走出考场后,唐代考生首选放松活动当是“本地自助游”,这是因为大唐的长安城非常繁华,不管哪个阶层的人,都能在长安城里玩个痛快。
骆宾王曾在《帝京篇》中如此描绘道:“倡家桃李自芳菲,京华游侠盛轻肥。”考生们可以在长安城游览名胜古迹,或是去酒肆喝喝小酒,还可以到私人宅院去做客。
考后放松心理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莫过于孟郊的《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日看尽长安花,是不是很像如今的“特种兵式”旅行?
放榜太多人看热闹
贴榜文的墙都倒了
唐时放榜通常在二三月,时称春榜。成绩张贴在礼部南院的墙上。这是一堵特筑的墙,高一丈多,上面有檐,四周是空地。天还没亮,榜单就贴上去了。榜头竖粘黄纸四张,浓墨写及第考生的名单。
放榜时,不光是举子们等着看,看热闹的也很多。元和六年,因为看榜人太多,国子监的学子从东面踏破了棘篱墙,把贴榜文的墙也给弄倒了。
皇帝亲自“唱名”
宣读考试成绩
到了文墨清雅的宋朝,考试成绩竟由皇帝亲自宣读,即“唱名”。宋太宗时,“帝按名一一呼之,面赐及第。唱名赐第,盖自是为始”。天子亲自念进士考生的名字,无疑是恩赐荣光。后来进士的人数变多了,挨个念名字不太现实。便只念前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名字,剩下的人就由官员代为宣布名次,即“传胪”。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
除了张榜公布,明清时期还会将高中进士的“捷报”,由专门的报录人敲锣打鼓地送到新科进士的家中。
谁能想到考个试
就会被人捉去当女婿?
唱名的场面极为热闹,也极为刺激。谁能想到刚考完试,考中了就能迅速脱单,被人榜下捉婿?这堪称是宋代考试后的一大奇观。每到唱名之时,就有很多达官显贵围观择婿,对此王安石有诗云:“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
据宋人彭乘《墨客挥犀》卷一《脔luán婿》载,有一进士初次及第,人长得也是相貌堂堂,谈吐不凡,被一个贵族人家看上了。这家人派了十多个壮丁将进士簇拥至其家中,并对他说道:“我有一个女儿,相貌不丑,你可愿娶其为妻?”这位进士说道:“那我要回家跟我的妻子商量一下。”这句话一说出来,惹得吃瓜群众大笑不止,贵族人家只好作罢。
而北宋宰相富弼的女婿冯京也是在榜下被捉去的女婿,他可是宋仁宗皇祐元年的状元,年轻未婚,一表人才。最开始,捉他去当女婿的不是富弼,而是仁宗张皇后的伯父张尧佐,这位老兄居然假传圣旨,说这是皇帝的意思,当然冯京拒绝了。后来他又被张耆看上了,张耆也让十来个壮汉家丁将他簇拥至家,冯京也不同意。最后,冯京成为宰相富弼的女婿。
当然,宋代人“榜下捉婿”是要花大价钱的,女方须给男方钱财,唤作“系捉钱”,以供未来进士女婿在京城的吃穿用度。为了能捉到进士女婿,有的人家甚至成倍付“系捉钱”,可见进士在当时是多么吃香。
放榜后吃吃喝喝
古人宴席还分文武
在古代,考完了也有庆祝的宴会。除了家族亲友的贺喜宴、新科进士之间的闻喜宴等,还有朝廷举办的宴会。“鹿鸣宴”、“琼林宴”、“鹰扬宴”和“会武宴”是科举“四宴”。
其中,鹿鸣宴,因宴会上要吟唱《诗经·小雅·鹿鸣》而得名,是为乡试后的新科举子设立的“乡饮酒”宴会,由地方官吏主持,参加人员包括新科举子和考场工作人员等。之所以取名鹿鸣,是因为梅花鹿的鹿与功名利禄的禄同音,新科中举是进入官场的开始。
“琼林宴”则是为殿试后的新科进士举行的宴会。
“鹿鸣宴”和“琼林宴”是文科宴,至于武科生,也有相应的宴会,叫做“鹰扬宴”和“会武宴”,分别针对武科乡试、殿试放榜的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