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金榜题名”都是学子们的愿望,然而,考试之路并非坦途,总会有一些落榜者。古代考生的“录取率”可比现代高考低多了,比如,明朝举人中进士的录取率约为5%。而光绪九年(1883年)进京会试考生达1.6万人,只有308人进士及第,录取率仅为1.9%。考中的只是少部分,落第才是人生中的寻常。学子们落第后都有哪些选择呢?
“复读”是常态
林则徐、曾国藩落第后屡试,终得功名
古代科举考试中曾有不少人落第,经“复读”后屡试而终得功名。
林则徐是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嘉庆十年(1805年)首次来京参加会试,但出师不利,名落孙山。嘉庆十三年(1808年)二次赴京应试,再次落第。遂独居一室,闭门谢客,倾心研读,嘉庆十六年(1811年)第三次进京参加会试,以殿试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被赐进士出身。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等职,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虎门销烟”被誉为“民族英雄”。
曾国藩为湖南长沙府湘乡(今娄底市双峰县)人,祖辈以务农为业。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第一次赴京会试未中。次年恩科会试再次落第,于是返回长沙,多访名师,广求学识。道光十八年(1838年),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考中,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后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自此,他仕途逐渐通顺,成为中国近代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成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改行”也快乐
有人进军娱乐圈,有人卖起臭豆腐
落第后,有人选择“复读”,也有人“改行”,选择了考试之外的道路,由此成就一番事业。
宋代商业经济发达,不少落第考生选择放弃考试,直接经商。如宋朝诗人袁燮(xiè)妻子的叔叔边友诚,以及边有诚的幼弟,兄弟俩都是多次应考失利,然后改而经商,并且还发了财。
除了经商以外,宋代还有考生进军娱乐圈的,从事伎艺之业。在宋代进军娱乐圈,需要有一些学识,比如为说话编话本,为戏剧编剧本。如北宋元祐年间的教坊伶人丁石,他就是乡贡进士出身,和当时宰相刘挚是同乡。
不当编剧,还可以当律师。毕竟诉讼需要有法律相关知识,还要能跟官府打交道,经过科考的考生先天有这方面的优势。也有考生去当书手,抄写书文。或者去民间的私学教书,继续将自己的所学发扬光大,将科考的梦想寄托给学生。
也有学医的,范仲淹曾经就想过,将来如果不得为宰相,愿为良医。在北宋还真有这样的例子,如著有《虞庶注难经》的虞庶,著有《旅舍备要方》《小儿斑疹备急方论》的董汲。到了南宋,弃考习医的考生越来越多,这一群体被称为“儒医”。
“王致和”臭豆腐是如今不少人喜欢吃的一道小菜。可你知道吗,“王致和”臭豆腐的诞生其实是个意外。
清康熙八年(1669年),安徽人王致和进京赶考落第了,准备再次应试,因距下科试期甚远,故在京暂谋生计,向几位同乡借钱租赁了两间房,开起了豆腐作坊。到了夏季,有时他怕卖剩下的豆腐发霉,就将这些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和盐腌后用缸储存起来,之后歇伏停业。三伏之后,他打开缸看腌制的豆腐,一股臭气扑鼻而来,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试着尝了尝,觉得臭味之余却蕴藏着一股浓郁的香气。他送给邻里品尝后,大家称赞不已。此后,王致和摸索出一套臭豆腐的制作工艺。
人生的路那么长,不管是再战考场,还是另寻出路,乐观向上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