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健康福建
海都记者 林宝珍
夏天来了,病毒也开始肆意流行,近期不少医院接诊突发高热的患儿。对此专家提醒,进入夏季以来,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高发,具有传染性,学龄前儿童需重点防范。特别是在儿童密集的托幼机构,很容易出现聚集性疫情,需要引起广大家长的高度重视。
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及以下儿童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以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多发于5岁及以下儿童。通常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7~10天可自行痊愈,皮肤一般不会留疤痕。
多数感染的儿童为普通型,发病时间快,在口腔、口周会出现疱疹,手足处出现疱疹和斑丘疹,但疱疹并不局限于这三个部位,出疹的同时或者出疹前都可能会出现低热的状态。
少部分儿童发病后迅速影响神经系统,表现为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脊髓膜炎等,并且容易发展为心肺功能衰竭、肺水肿,极容易有生命危险。
如不幸“中招” 护理很重要
首先要勤测体温。生病期间,要注意孩子的体温变化,防止高热惊厥,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清淡饮食。由于口腔疱疹,孩子可能拒食,可以多喝温水,吃清淡、易消化的粥或面食等,不吃硬的、刺激性的食物。
减少外出。尽量减少外出,尤其不要到人多的公共场所,若是学龄期宝宝,建议症状消失一周后再继续上学。
密切关注。密切关注孩子精神状态,若出现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日常预防 勤洗手勤清洁接种疫苗
1.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流动清水及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持续至少20秒。
2.勤通风。家中应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3.勤清洁。婴幼儿用的餐具、水杯、奶瓶等物品,在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最好煮沸或高温消毒;孩子的毛巾、被褥,以及玩具等也要定期清洗消毒。
4.避开感染源。在流行季节及地区,尽量减少到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儿。
5.接种疫苗。6月龄~5岁的适龄儿童可接种EV71疫苗,能有效预防由EV71病毒所引起的儿童手足口病。
□问答
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有何不同?
答:都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都会在口腔内出现小水疱和溃疡,但仍有不同之处——
出现疱疹的位置不同:
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仅仅出现在口腔内。患手足口病的大多数孩子除了口腔内会出现疱疹,还可能会发展到手、足、臀等部位出疹。
发病风险不同:
疱疹性咽峡炎虽然可能合并细菌感染,但极少出现并发重症。手足口病则可能出现重症病例,少数患者可能患心肌炎、脑炎等,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