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疾控中心健康教育促进所供稿
参考《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健康中国、国家疾控局等
近期,在北京、广州等地接连发现猴痘病毒感染病例。近日,国家疾控局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并印发《猴痘防控方案》,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猴痘样症状监测,对猴痘密切接触者实施21天自我健康监测。
那么,到底什么是猴痘病毒?它是如何传染的?具体有哪些临床症状?怎么预防和治疗?密切接触者如何进行自我健康监测?一起来了解。
什么是猴痘病毒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同属于对人类致病的正痘病毒。此病毒主要宿主为非洲啮齿类动物,如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科学家首次是在猴子身上发现这种病毒,因此取名“猴痘病毒”,因此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
猴痘的传播途径
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猴痘病毒的动物流出的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然后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不排除性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对猴痘病毒有一定程度的防御力。
猴痘的临床症状
1.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
2.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
3.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可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
4.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
5.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皮疹会出现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到结痂五个阶段的变化,疱疹和脓疱疹期间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持续时间约2~4周。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
6.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脓毒症等。
猴痘的预防
猴痘人际传播以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为主,普通市民感染猴痘病毒的风险低,市民不必过度惊慌。个人应避免和罹患猴痘的人密切接触,避免在高发国家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避免捕捉、宰杀、生食当地动物。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清洁和消毒,做好手卫生。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一定要主动了解猴痘预防知识,积极做好自我防护。
目前国内尚无抗猴痘病毒的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并发症的治疗。
密接者需健康监测21天
猴痘密切接触者包括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部位及其被污染物品,或感染动物及其分泌物、渗出物等污染物;以及职业暴露或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等,经评估有感染风险的人员。
对密切接触者主要实施以下措施:
一是实施21天自我健康监测。健康监测期限为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21天,自我健康监测期间可正常生活与工作,需避免与他人发生性接触等密切接触,避免捐献血液等。
二是定期随访。疾控机构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在第7、14、21天电话或上门主动询问密切接触者自我健康监测情况,提供咨询指导建议。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调查处置。
三是出现症状及时就诊。坚持每天做好体温测量和症状监测,主要症状包括发热(>37.3℃)、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等。密切接触者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或与随访联系人取得联系,接受猴痘病毒核酸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