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讯(记者 陈逸之文/图) 10月24日至27日,省人大举办“人民民主在人大”八闽采访活动,走访多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其中,为贯彻实施《三明市东牙溪和薯沙溪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创新人大生态监督方式,推动改善水质,今年4月三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审议通过《设立市区饮用水水源生态监督点(试点)的工作方案》,并于5月底在三明市三元区中村乡设立了市区饮用水水源生态监督点。
据了解,中村乡地处三明市区饮用水水源地东牙溪水库上游。为提升东牙溪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能力,保障市区饮用水安全,中村乡于2021年至2022年分三期在东牙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支流中村居阳、米洋溪、杜水溪等处新建了5处水质自动监测站。“水质自动监测系统采用高度集成、景观式的一体式微型水质自动监测站,并在河道旁安装400万高清视频监测系统,结合水质分析仪对水质进行实时分析,把握水质情况。”中村乡人大主席叶雯介绍。
同时,监督点配备了人大代表生态监督员,围绕市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生产、生活、生态等环保领域工作重点,监督市、区、乡(镇)政府及相关部门贯彻实施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和落实市、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相关决议、决定及审议意见的情况。
“过去,水源保护区存在饮用水季节性水体污染的情况。”叶雯告诉记者,笋竹产业是中村乡主导产业,全乡3508个家庭式小型制笋作坊仍保留挖笋、制笋的传统习惯和工艺,其中松阳村、草洋村制笋废水未流入东牙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按照传统烘烤方法,制作1吨笋干会排放煮笋、漂洗和压榨废水约9.6吨,砍伐林木5立方米以上,十分不利于水土资源保护。”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效保护饮用水水源?对此,当地人大代表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法:以电代烧,对传统制笋作坊煮笋设施实施“水改汽”改造,安装蒸汽煮笋锅炉替代传统“水煮”制笋工艺。技术升级后,只需用电即可进行更高效的生产工作,制作1吨笋干所产生的废水也大幅减少至0.5吨以下。同时,当地人大代表与政府向上级申请资金,为村民争取到每口锅炉1500元的补贴,当地村民也积极响应号召,加快升级生产技术,进一步参与到保护水源的工作中。叶雯表示,接下来,中村乡将继续发挥代表联系群众、了解实情的优势,保护饮用水水源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