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雅璇 通讯员 黄龙为
见到马霖时,他正在办公室里伏案工作,案头上一沓厚厚的资料,记载着一个个困难户的详细情况。
马霖是福州市长乐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的负责人,也是一名退伍军人。对他来说,从军人到民政人,变的是职业,不变的是赤子心。走上民政岗位的7年间,他将“救助工作不漏一人”的服务宗旨牢牢铭刻在心,始终秉持“退伍不褪色”的理念,一心扎到困难群体的服务工作中,为一个个困难群体兜住了生活的希望。
在他的办公室里,挂着群众送的满满两排锦旗,正是他一路以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最好的见证。
关爱精神障碍对象 助力患者走出孤岛
日前,记者跟随马霖下乡“家访”,这是马霖平常工作的“必修课”。骑着电动车在小巷中穿行几分钟后,马霖敲开了李明(化名)的家门。
李明今年51岁,精神残疾二级,现在长乐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中心“康乐家园”进行康复训练。见到马霖,李明的母亲欣喜又满怀感激。“真的很感谢政府的帮助,你看现在李明恢复得多好,上周在康乐家园过了生日,回家后还高兴地在客厅来回踱步呢。”李明母亲告诉记者,在马霖和长乐区民政局的帮助下,2021年8月,李明进入“康乐家园”,从此康复状况持续好转。而且,长乐区民政局也指导乡镇(街道)为李明办理了低保,解决了基本生活保障。
“精神障碍患者是社会弱势群体,正是我们社会救助的服务对象之一。”马霖说,“为精神障碍患者找到重拾信心、重拾健康、重构幸福的出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近年来,国家对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明显加大。李明所在的康乐家园,正是在省民政厅、市民政局及长乐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2019年12月正式挂牌成立。如今,一有机会,他就会前往康乐家园探望这些特殊的学员。
“目前,登记注册的精神障碍患者康复学员30余名,每日入园开展康复治疗的学员达20余名,为多个家庭解决了曾经需要专人负责日常看护的问题,有效提高了精神障碍康复对象定时服药、生活自理、手工制作等融入社会的能力。”马霖告诉记者,他还会持续跟踪关注他们,希望他们的日子能够越过越好。
成立两支巡访队伍 让摸排更全面精准
除了精神障碍者,困难家庭也一直是马霖的服务对象。这些家庭有的是自主申报,而有的则需要不停地走访、摸排才能发现。
2023年3月,马霖一行在巡访摸排中发现了一名新服务对象——小佳(化名)。小佳(化名)住在首占镇岭头村,父母在她8岁时离异,后来又各自组建了新家庭。自那以后,她一直暂住姑妈家,靠着父亲给的抚养费生活。然而,在她初三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经济来源断了,继母又不肯提供生活费,小佳只好搬到母亲家住。但因为小佳的到来,母亲与继父矛盾不断,无奈之下母亲只好为小佳在外单独租房。了解情况后,马霖立即向局领导汇报小佳家庭情况,组织镇、村及社工站社工召开研讨会,给予小佳急难型临时救助并帮助她申请低保,协助她渡过难关。
这些年,马霖和同事就是这样,坚持着用脚步丈量长乐的每一寸土地,将民政社会救助政策送到每家每户,生怕遗漏一人。
为了让摸排更加精准,工作效率更高,在他的摸索和推进下,去年4月,长乐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成立了两支巡访队伍。一支队伍负责组织日常性巡访,主要对每月新增的重残对象、医疗自费较高人员和困难退役军人进行走访关怀;另一支队伍负责组织专项性走访,聘请专业团队联合村(社区)民政协理员、包片村(社区)干部开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巡访,了解困难群众家庭成员具体收入、财产、身体健康状况,通过区残联提供的重残(含三、四级精神、智力残疾)人员名单及医保部门推送的参保人员医疗自费较高人员名单,逐人逐户开展走访,一经发现符合救助条件人员,立即主动申请救助。据统计,担任社会救助科负责人两年多来,他已组织巡访摸排人数超3.5万人。
“入伍的第一天,看到部队训练墙上挂着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横幅,心里就莫名涌现出了一股归属感、使命感。”马霖说,也是从这一刻,他始终牢记不论在哪个岗位,都立志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