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政经事·气象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福建农林大学团队发现新物种

为兰科植物“盈江虾脊兰”,现身于云南一处海拔1700米的树林里

盈江虾脊兰(受访者供图)

海都讯(记者 周婉怡)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翟俊文科研团队在云南铜壁关保护区发现了一种兰科植物新物种——盈江虾脊兰,近日,相关研究结果在国际学术期刊《Phytotaxa》发表,硕士研究生苗林江为第一作者,翟俊文副教授为通讯作者。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兰科植物保护与利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单位。

2023年6月,福建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苗林江和汪强与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工作人员李开凡,在云南铜壁关保护区开展兰科植物资源调查。在海拔约1700米的树林里,他们发现一种虾脊兰属植物的“身影”。当时还未开花,团队成员采集3株带回福州栽培。栽培至7月后,3株虾脊兰相继开花,野外居群的也几乎同时开放。翟俊文研究团队通过对其形态学对比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确定为兰科虾脊兰属一新种,团队便以其发现地命名为盈江虾脊兰。

据介绍,该新种与镰萼虾脊兰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唇瓣中部有一个椭圆形的黄色斑点和四条紫色脉靠近柱体基部;唇瓣侧裂片三角形相较于中间裂片明显更小;侧萼片向下卷曲。

论文中记录,盈江虾脊兰为地生草本,高25至40厘米。根状茎通常不明显;叶椭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两面无毛。花葶1至2个,总状花序长4至11厘米,花朵5至11朵,花呈紫色,完全开放时位于同一平面;花序之下具数枚披针形的苞片状叶,花期7至8月。

目前,盈江虾脊兰仅在云南省盈江县发现有分布,生长于海拔1600米至1800米的林下。

虾脊兰属植物的用途广泛,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科研价值和潜在的药用价值。由于其独特而美丽的花朵,常作为观赏植物用于花镜营造和家庭栽培。虾脊兰属植物在植物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尤其是在研究兰科植物的特殊繁殖机制、种群历史动态和系统发育关系方面。

但是,地生的虾脊兰属植物一些物种因生态环境破坏和人为采挖而濒危,所以它们在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育项目中需要特别关注和保护。2021年9月7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大黄花虾脊兰和独龙虾脊兰分别被列为一级和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据悉,未来,福建农林大学科研团队将继续对虾脊兰进行大面积育种工作,助推虾脊兰产业的发展。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