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雪薇/文 马俊杰/图
“君不见渺渺仙雾窗外来,屋里返潮回南至。”这几天,福州的“回南天”又来了,不少市民家里潮出了“水帘洞”,大家只能纷纷搬出除湿机……那么,在没有除湿机的过去,人们是怎么度过“回南天”的呢?
海都记者邀请福州古建专家陈朝军一起,走进三坊七巷与烟台山,探访福州老建筑对抗“回南天”的智慧。
地底墙壁都有玄机 老建筑防潮“会呼吸”
由于福州处于较为潮湿的东南沿海,所以在房屋“防潮”方面,老福州人可谓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最多的“门道”就在于地面。在目前尚处重新整修阶段的三坊七巷沈葆桢故居,室内古老腐朽的木地板已被工人拆除,露出了其下的地垄墙。
“福州很多老建筑,其实都不是直接建在地面上的,而是有一层‘台基’。” 陈朝军介绍,整体架高的台基在室外一般铺以石板,室内下方并不填石,而是留空,在石制地垄上架以木质龙骨,再铺以杉木地板,在房屋与地面之间制造出一个利于空气流通的防潮“空气垫”,这就是传统民居使用最为广泛的地面防潮手段。面积较大的房间跨度较大,中间会适当以砖土垒起“地垄墙”,以降低木地板的跨度,也能降低走路时的噪音。
此外,房屋采用的木质建筑构架与墙壁涂料所使用的石灰砂浆,也在客观上起到了吸湿防潮的作用。在古代,福州的民居多数采用原木构架。原木具有一定的吸湿性能,雨天吸水,晴天放水,对室内空气湿度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
同样原理的还有涂墙的石灰砂浆,通常由牡蛎壳、蚌壳等各种贝壳高温煅烧而成。“传统的白灰墙是不能水洗的。”陈朝军说,这种白灰墙不防水,因此潮时吸湿,干时放湿,也使得传统建筑在潮湿的气候里“会呼吸”。
不过,这种“呼吸”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搭配隔离地底湿气的地垄墙,不少民居的厅堂也有着高于一般建筑的挑高,在隔热采光的同时,结合院落中的天井结构,也有利建筑的通风隔热。保持充分的通风,是老建筑防潮的关键。
中外建筑风格融合
同度榕城“回南天”
建筑对室内微环境的改善有限,本地居民可以适应,外来人士就未必了。古时中原人称闽粤一带有“瘴疠之气”,就是外地人难耐这种湿热之气所带来的疫病。这些疫病让近代来华的外国人也吃尽苦头,部分外国传教士认为是不适应本地建筑所致。因此,在烟台山的外国使馆区,从乐群楼、闽海关税务司官邸到法国、美国领事馆旧址等,多采用了宽檐长廊、内设壁炉的南亚殖民风格建筑。
殖民式建筑是一种混合的建筑风格,起源于殖民者将其原籍国的建筑风格与定居国的设计特点相结合,融入了适应新气候的当地特点。陈朝军介绍,烟台山的南亚殖民风格建筑是英国人在印度等地的殖民建筑风格基础上进行的改良。由于印度比中国东南沿海的气候更加炎热潮湿,遮蔽阳光的宽屋檐和环绕建筑的长走廊成为这类建筑的典型特点,其目的就是为了利于通风,防潮降温。为了更佳的通风性能,建筑的私密性甚至都有所降低。
使用“架空”的方式防潮,似乎成了福州中外建筑的共同选择。“烟台山这些老建筑的一楼实际是二楼,而建筑的一楼他们叫做地下室。”由于烟台山山势原因,乐群楼的地下室隐于地下,而闽海关税务司官邸的地下层则可以顺着建筑外部的石阶轻松抵达。这一层“地下室”其实就类似于当代居民楼的架空层,与传统建筑的台基类似,同样以砖石砌就,内部堆放杂物或居住仆人。正常居所从一层开始,外墙则正常涂以石灰或清水墙面,因此十分好辨认。“地下室与建筑一层之间,也是直接架设木质龙骨铺以杉木地板。”陈朝军说。在地面防潮方面,在架空空间之上结合木质楼板的防潮通风方式,得到了福州本地人与外来客的一致认可。
在对本土气候的共同适应中,不同的文化也在榕城同一片的蓝天下,一同构筑着海纳百川的“闽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