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罗丹凌 实习生 林晓焮
在福州公园内,隐藏着多种多样的昆虫——黄枯叶蛾、黄蜻、黑蚱蝉、蟪蛄……它们有些并不为大众所熟知,却拥有独特的生存智慧。
近日,福州闽江公园管理处开展了昆虫探秘活动。专业昆虫老师化身为向导,带领孩子们在闽江公园南园户外寻找昆虫、观察昆虫、了解昆虫。
黑蚱蝉是公园最大的知了
幼虫需在地下生活3~5年
盛夏,公园内的蝉叫声此起彼伏,茂盛的树上随处可见蝉和蝉蜕。
据闽江公园南北园常见昆虫科普调查项目团队的昆虫老师林汉鹏介绍,作为夏季存在感最强的昆虫,黑蚱蝉是公园里最大的知了,其成虫体长约为38~48毫米,翅展可达125毫米,体色呈黑褐色至黑色,并具有光泽,身上披有金色细毛。
有趣的是,黑蚱蝉的繁殖周期较长,幼虫需要在地下的土壤中生活3~5年,在盛夏的夜晚钻出来,爬上树干等待羽化成虫。羽化时,幼蝉的外表皮会渐渐变脆,从头部裂开直达背部。随后,新生的身体从头部开始钻出,皱巴巴的翅膀渐渐舒展变硬。随着时间的推移,黑蚱蝉的体色会变淡,最终变为黑色。
另一种较小的知了,是黄蟪蛄。它们多为灰褐色或暗褐色,与周围的树木或土壤颜色相近,具有很好的隐蔽性。林汉鹏表示:“蟪蛄喜欢停留在树干上吸食树的汁液,这些汁液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与此同时,蟪蛄还会发出清脆悦耳的鸣叫声,这是它们求偶和交流的方式之一。”
公园里的这些昆虫,你认识吗?
“老师,它有毒吗?”“我可以摸它吗?”见到黄枯叶蛾幼虫,不少小朋友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对此,林汉鹏解释道,黄枯叶蛾幼虫的身上分布着毒毛,可以分泌毒液,对人或动物的皮肤具有刺激性,接触后会引起皮肤瘙痒、疼痛、红肿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皮炎和全身不适。因此,孩子们若在野外看到它,千万不要用手直接触摸。
孩子们还在公园的湖上发现了黄蜻。“黄蜻具备惊人的迁徙能力,能够长时间、远距离飞行,其稚虫还具有强大的抗干旱能力,能在极端环境中存活。”林汉鹏说道。
短短一个半小时的活动,孩子们共找到了黑蚱蝉、黄蟪蛄、黄脚胡蜂、青凤蝶、酢浆灰蝶、斐豹蛱蝶、黄枯叶蛾、黄蜻、褐斑异痣蟌(cōng)、水黾(mǐn)、婪步甲等12种昆虫,收获颇丰。
一位家长告诉记者,昆虫探秘活动十分有意义,让孩子们走进自然,探访昆虫,不仅传授了知识,也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和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