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周婉怡 实习生 王晨
通讯员 郑文青 林滢
在海产品中,鲍鱼被认为是一种“娇气”的生物,它最适宜的生长水温一般在18~24℃。因此每年夏天,福建的养殖户都会安排“专船”或“专车”将鲍鱼运送到北方较凉爽的海域“避暑”。
近年来,福州速检科技有限公司“鲍之家”项目培育出的耐高温鲍鱼苗品种,使传统“南鲍北养”的模式成为过去式。22日,该项目在第四届海峡两岸(福州)职工创新创业创造大赛上获台胞组金奖。
能耐30℃高温,已在福州、漳州推广
漳州市漳浦县,是全国最大的鲍鱼苗种生产集散地之一。土生土长的林昕哲从小跟随父亲养鲍鱼,一边上大学的同时,一边帮父亲养鲍鱼。
2021年,由于父亲的身体原因,林昕哲接手了家中的鲍鱼产业并在学校组建“鲍之家”大学生创业项目团队。团队共8人,其中三人来自台湾。
林昕哲告诉记者,在管理的过程中,他家中的鲍鱼因夏天高温损失达300万元,他发现传统“南鲍北养”的饲养模式,不仅养殖成本高,还导致福建养殖户减少了5个月的就业时长。为解决这个问题,2021年“鲍之家”团队与福建农林大学海洋研究院进行交流合作,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培育出第一代耐高温鲍鱼苗。
“鲍鱼不再需要到北方度夏,存活率还从35%上升到70%。”林昕哲说,在鲍鱼苗的培育中,子代鲍鱼有80%的基因来自公鲍,它们决定了子代鲍鱼苗的抗热性和其他的生长特征。团队将体质较好的公鲍筛选出来,跟优质的母鲍进行结合,它们所培育出来的子代鲍鱼的抗热性会比其他鲍鱼强。同时,再结合福建农林大学海洋研究院“热胁迫”的方式筛选子代鲍鱼苗,把刚孵化的鲍鱼卵放入高温的环境,优胜劣汰,能够存活下来的为新一代的耐高温鲍鱼苗。如今,耐高温鲍鱼苗最高已能耐30℃的高温,完全满足了当前福建鲍鱼养殖户们的需求。
目前,“鲍之家”项目成果成功转化落地。“2022年耐高温鲍鱼苗已陆续小批量投放,去年鲍鱼苗量产达到近一千万,等到今年10月育苗期,将会进行更大批量的量产。”林昕哲介绍,耐高温鲍鱼苗已得到福州市连江县和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鲍鱼养殖协会的大力推荐,推广至16个村镇。此外,自创业以来,福州速检科技有限公司和“鲍之家”团队提供多项就职岗位,间接带动上游鲍鱼养殖户就业约400人,间接带动下游鲍鱼分拣、喂食、运输、技术指导及鲍鱼养殖配件生产员工就业超500人。
大赛获奖团队项目
获超1.5亿元投融资
22日,第四届海峡两岸(福州)职工创新创业创造大赛主题日活动在福州工人文化宫举行。活动当天,61个获奖项目在“‘中知路’福州职工创新知识产权超市”正式上线,这一创新平台将为项目成果转化与市场推广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助力项目快速实现商业价值,提升社会覆盖面。
第四届海峡两岸(福州)职工创新创业创造大赛于2023年9月启动,由一个主赛场,台湾地区、中印尼两国双园两个区域专场,海洋经济、乡村振兴数字文旅产业两个重点产业专题构成,来自海峡两岸621个创新创业项目参赛,含台胞职工三创项目62个、劳模工匠项目69个,其中21个职工三创项目落地福州。众多中国五百强及科创板上市公司的优质创新项目也纷纷参与本次大赛,大赛影响力和品牌价值进一步提升。
截至2024年7月,大赛获奖团队共计获得超1.5亿元的投融资。职工“三创”组金奖项目——福信富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斗+5G数字海洋综合管理服务创新项目”于2024年年初完成新一轮Pre-IPO融资,其中福州国资集团所属榕投资本(旗下榕投壹号基金和榕投贰号基金)投资2000万元。职工“三创”组铜奖项目——福建中信网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基于时空网格的大数据安全一体化监测防护平台”累积融资316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