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宝珍 通讯员 郭丽娟 林恒楹
前不久,家住泉州市德化县的黄女士(化名)在山上采集蘑菇后回家途中,意外发现一个类似灵芝的生物。在惊喜之下,她伸手采摘,却不料惊扰了一个胡蜂巢,遭到蜂群攻击,结果很快就不省人事,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转诊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滨海院区)(简称:华山医院福建医院)后,经过一系列专业抢救后脱离了生命危险。
女子多脏器功能损害,出现酱油色尿等症状
据黄女士家属介绍,黄女士被蜇后,感到头晕、胸闷、全身瘙痒、疼痛难忍,没多久就昏迷倒地不起,家人紧急将其送往当地医院。当地医院检查发现,黄女士已出现多脏器功能损害的症状,立即为其实施清除残留的毒刺并进行了局部冷敷处理。
由于病情危重,当地医院将其紧急转诊至华山医院福建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
刚转院,黄女士就出现了休克、呼吸困难和酱油色尿等严重症状。检查显示,她的肌红蛋白和肌酸激酶无法测定,同时伴有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以及心肌损伤等问题。面对这一紧急状况,重症医学科肖雄箭副主任医师团队及林建东主任医师迅速启动了紧急救治预案。
医护团队为黄女士实施了血液灌流联合床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并辅以抗过敏、抗氧化、抗炎、水化碱化尿液、氧疗等一系列综合治疗措施。此外,还利用床旁超声进行实时动态评估,根据黄女士的心肺功能调整液体管理方案,全面支持其全身脏器功能。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黄女士在入院第5天脱离生命危险,生命体征稳定,尿色转清,各项检测指标也逐渐好转,于入院第6天转普通病房进一步治疗。
8月至10月是胡蜂蜇伤高峰期,重度蜇伤死亡率高
肖雄箭副主任医师提醒,每年8月至10月是胡蜂蜇伤的高峰期,人们户外活动时需提防“夺命之吻”——蜂蜇伤。
被胡蜂蜇伤后,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及直接毒性反应,导致多种并发症,包括但不限于局部肿痛、过敏性休克、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血管内溶血、急性肾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凝血功能障碍、消化道出血等。重度胡蜂蜇伤的死亡率非常高,如果不及时救治,后果极为严重。
□小贴士
胡蜂蜇伤的防护与处理
夏秋季是胡蜂活动较多的季节,多分布在野外植物茂盛的区域。普通人野外工作或玩耍时尽量穿长袖衣裤。不要追逐蜂群,更不要刺激蜂群。一旦招惹蜂群,要马上采取保护措施,如躲进建筑内关好门窗、就地趴下减少暴露面积、用衣物或其他膜状物覆盖身体,尤其做好面部、手等暴露部位的保护。
若不小心被胡蜂蜇伤,遵循6步处理法应对:
♦扎:在伤口近心端10厘米处进行绷扎。绷扎时不宜过紧,注意检查肢端血运情况。
♦挑:用镊子等工具小心地从根部挑出毒刺;避免用力挤压,挤压可加重毒液吸收。
♦吸:使用负压器具吸出毒素,减少毒素吸收。
♦冲:冲洗伤口,中和毒素。由于胡蜂的毒液是碱性的,建议使用酸性液体如食醋冲洗;如果不确定是蜜蜂还是胡蜂蜇伤,可用流动清水冲洗。
♦冷:冰袋冷敷,减轻疼痛和肿胀。
♦医:一旦出现过敏症状或全身不适,立即就近送医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