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沈舜枝
蔡跃进是漳州平和人,他的人生轨迹有点特别,十几岁就开始学电工,在村里做活,20岁去参军,22岁回到家乡的糖厂当工人。
转业回来的工人,一进厂就是二级工,月工资38.5元,当时学徒工月工资18元。“当时全国都一样,学徒工一个月工资就是18元,好多年都没有变动。工人要想提高收入,就要争取提升到更高的级别。”蔡跃进说,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的月工资涨到87元,加上老婆的工资,一个月收入100元出头。那个时候1斤米一两毛钱,一份海蛎煎1.5元,100多元的工资用来生活不算拮据。
那个时候也要搞副业的,蔡跃进夫妻的副业就是养猪。“工资是够生活,但要想买家电什么的,就要用养猪赚的钱。”蔡跃进说,那个时候他们家每次养两头猪,一次要养8个月左右,大约可以卖300块钱。
年轻时做得最奢侈的事,就是在1987年买了一台福日彩电,18英寸。回忆起当年买电视的情形,蔡跃进说,那就是一次“冲动消费”。那天,他去县政府装电表,在财政局听局长在念叨,说手上有5张彩电票,3张确定要给单位,还剩2张要给私人,但不知道该给谁。“一台电视机要1380元,在当时是一笔巨款,没几个人家愿意花这笔钱。”蔡跃进说,他当时就从梯子上跳下来,从局长手里抽走一张票。
1380元,当时家里有500多元,留下十几元钱生活,其他全拿走,还缺800多元,蔡跃进跑到厂里的工会去借。这笔钱后来从他的工资里一点点地扣,扣了好几年。
1987年,蔡跃进买回了村里第一台电视机。从此,他们家每天晚上都挤满了人。“电视连续剧晚上8点开始,傍晚6点我们家就来了许多人,都是来占位子的。”蔡跃进说,他们家就一室一厅,当年看《射雕英雄传》,家里挤得没地落脚,他自己一集没看上,别人都在谈论,他还不知道《射雕英雄传》演了啥。
2000年,糖厂倒闭了,在这之前,已有一段时间没领上工资。电工可以找活赚钱,但收入不定,很多人都到外地找工作,蔡跃进和同事一起来到泉州,然而,因为超过40岁了,他竟找不到工作,于是,他又回到家乡,妻子开店,他一边当电工一边种柚子,辛苦打拼下,日子过得越来越好,顺利把儿子培养上了重点大学。
十年前,在他们夫妻的帮助下,儿子在泉州买房结婚落了户,他和妻子的生活重心也转到了泉州。
“这辈子,没有大富过,但也没有觉得很穷的时候。”蔡跃进说,这么多年,生活平平凡凡的,但过得挺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