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黄晓蓉
1957年,林里楠出生于泉州市区的涂山街(今新门街和涂门街的交会处),这在当时属于“城市户口”。
18岁高中毕业后,林里楠毅然选择上山下乡。此举被家里人说是“棉絮被不睡,跑到壳上翻筋斗”(闽南俗语,意指好好生活不享受,反而跑去受罪)。正是这段磨砺,林里楠从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学生,成长为各种农活、粗活样样行的青年。
1976年至1982年,林里楠入伍参军,是上海“洛阳舰”的一名海军战士。1979年9月25日,林里楠所在的部队接到参加上海举行的国庆30周年庆典的任务。经过严格挑选,林里楠与29名战友成为海军方块组成部分。此时,距离国庆不到6天。
时间虽然紧迫,但依靠着平时严格的训练和过硬的素质,林里楠和战友们自信有能力完成这次任务。在接到任务的6天内,他和战友们一丝不苟地抓紧训练,腿部力量不够,就给自己绑沙袋,力求精神面貌达到最佳状态。
“每个人的内衣必须是短袖海魂衫,外套白色海军服,头戴有飘带的大盖帽,连皮鞋都得穿一模一样的单皮鞋。”1979年10月1日早晨5点多,林里楠早早起床检查自己的穿戴,一点都不敢马虎。上午7点多,林里楠和战友坐着大卡车来到上海人民广场,当时庆典还没开始,战士们便开始拉歌,大家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
“上午9点庆典开始,人山人海的人民广场上一片欢腾。”林里楠清晰地记得,现场群众敲锣打鼓、舞龙舞狮,小红旗、彩旗四处飘扬。游行开始后,林里楠排在海军方块第一排的第三个位置,和战友们并肩踢着正步走过主席台,口中一遍又一遍地高喊“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早日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等口号。林里楠说,即使现在回想起来,也是自豪和感动的。
退伍后,林里楠仍然每天坚持锻炼,尤其擅长中长跑,每天都要跑上万步。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值50岁的林里楠从两万多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泉州站第5棒火炬手。
“人过世以后,捐献遗体或者捐献器官,都能够发挥他应有的作用,我感觉这个是非常有益的事情。我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退伍军人,移风易俗从我做起,我来带这么一个头。”林里楠今年67岁,虽已过花甲,但身体还很硬朗,他热爱运动、热衷公益。和不少忌讳谈论生死的同龄人不同,他很坦然地说起自己的身后事,他希望自己成为“无语良师”,能够带动更多的人“以我之身,耀生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