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40版:国庆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国庆演出后,与木偶戏结缘47载

小时候的许润明在练习木偶戏

许润明给外国友人表演

N海都记者 柳小玲 文/图

“好!好!哈哈哈……”9月22日晚,在泉州古城苏廷玉故居,许润明双手上下翻飞,牵扯着30根细若发丝的线,地上一只“小猴子”挤眉弄眼,又跑又跳,活脱脱一只真猴子。这只“小猴子”不仅能弹琴,还会骑单车,游客目不转睛地盯着游走的提线木偶,叫好连连。

许润明是原泉州木偶戏剧团演员、泉州提线木偶戏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表演技艺高超,能将情绪融合到没有表情的木偶中,做到“人偶合一”,不少“粉丝”会专程到剧团看他的演出。

“如果不是当年那场国庆文艺演出,或许今生我与木偶戏就没有这么深的缘分了。”许润明陷入回忆。1977年国庆,14岁的他在培元中学举行的一场国庆文艺演出中,独唱革命歌曲《交城山》,他嘹亮的歌喉和大方的台风,吸引了正在台下物色学生的福建省艺术学校木偶班老师们。第二日,学校找到班主任,让他告知许润明可以报考。命运的转折就此到来。

后来,许润明过五关斩六将从三四千人中脱颖而出,成为福建省艺术学校木偶班泉州校区30名新生中的一员。进入科班的第一年,需要学习各个行当的基本动作,他刻苦练功,一个动作练习好几天是家常便饭。一年后,分了行当,因为声音浑厚,他被定为演“花脸”的角色。此后他塑造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有“三国演义”的曹操、“西游记”的猪八戒、“水浒传”的李逵、“水漫金山”的法海、“劈山救母”的月老、“张羽煮海”的独角龙等人物形象……

1983年,许润明毕业分配到泉州木偶剧团,有了更多外出表演的机会。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下乡演出的那些日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泉州木偶剧团也迎来了好日子,演出越来越多,尤其在乡村里,每逢结婚、乔迁、佛生日,都要热热闹闹地请剧团来搭台唱戏,连演好几日。”许润明回忆道。当时,他们都要打包好棉被、洗漱用品等行囊,租一辆大巴车下乡演出。有时会租到拖拉机,把木偶箱往拖拉机里一放,人站在木偶箱上,山路晃得厉害也照样来去。“那时,胆子可真大,现在想想都后怕。”许润明笑道。

到了村里,在村头的空地上,迅速搭起戏台。夜幕降临,戏台周围早已围满了热情的大人小孩。孩子们瞪大了好奇的眼睛,老人摇着扇子。一声清脆的锣响,木偶戏正式开场。许润明灵巧的手指操控着木偶,让它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演绎着一个个古老而又动人的故事。

演出结束后,很多好心的村民都会留他们住在自己的家里,还邀请他们一起吃“佛生日”的饭……再回忆起过去这些下乡演出的时光,许润明嘴角不自觉上扬,仍觉得感动。

到了21世纪初,许润明跟随剧团的脚步,带着木偶戏走向更多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向全世界观众展现了泉州提线木偶戏的魅力。

“现在这个时代,泉州文旅发展愈来愈好,我们就在家门口,为八方客人表演、传授提线木偶戏,是最好的传承。”去年,许润明正式退休,他并未闲下来,为实现恩师黄奕缺的夙愿,坚持传承木偶戏,继续站在舞台上,走进古城文化公共空间、社区、学校,把自己钟爱的木偶艺术推广开来。他说:“我会演到演不动为止。”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