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33版:国庆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铁面无私 他决定无偿捐献全身器官

获评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曾清华连续多年获评福建省劳动模范称号

N海都记者 陈丹萍 文/图

来到曾清华家中,客厅整齐摆放着收音机、银白色手电筒、毛主席天安门相框,墙上贴了一面国旗……还有正在转动的绿色台式电风扇,这些富有年代感的老物件被他收拾得井井有条。“有人说我是‘红色收藏家’,我喜欢收集这些‘红色’物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看到它们,我就能感觉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我前行。”曾清华目光坚定地说道。

“我1977年上山到东海云山大队插队,那年18岁,挑粪、务农,干最脏最累的活,一干就是5年,由于吃苦耐劳表现突出,我当时就入团评了大队先进分子。”曾清华回忆道,那时候的东海公社都是田地,当时插队的地方就是现在的侨乡体育馆一带,“改革开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都是高楼林立,大家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他感慨道。

1982年起,曾清华就一直在汽车站一线工作,一干就是34年。“别人都说我爱管闲事,不讲情面,我的右眼曾因劝阻非法拉客,被严重打伤过,但我从不退缩。”曾清华说,作为一名车站的站务员,他所在的流动稽查岗位,需要在站里站外不间断地巡走、稽查,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尘,2007年以来,与他搭档的流动稽查同事已换了30多位,他却一直坚守着。

2001年,曾清华在泉州汽车站当经济警察,那是上世纪90年代产生的一个职业,主要任务是纠正违规营运的车辆,保障车站及周边秩序和安全。当时,泉州有很多摩的司机,他们靠载客补贴家用,而他的父亲那时刚退休,为了给家里多赚点钱,也成了一名摩的司机。“为了客车运营及乘客的安全着想,我时常要费尽口舌劝说摩的司机离开,我的父亲原本以为我会对他网开一面,但我没有。”曾清华认为,如果破坏了规矩,允许父亲载客,那就无法面对其他的摩的司机,只要自己行得正、坐得端,就不怕别人说闲话。在他坚持原则下,站外秩序日渐改善。

“铁面无私”曾清华,其实有一颗柔软的心。虽然在每一个工作日,曾清华都严格履职、敢抓敢管,从不徇私情,但当他看到旅客有困难,总想帮一把。看到行动不便的旅客,就扶他下车;看到老人单独出行,就送上水和面包;看到孕妇挺着大肚子,就帮她协调好座位。他说:“不管分内还是分外,看到了我就做,做了就做好。”

连续多年,曾清华被福建省汽车运输总公司评为生产标兵并获评福建省劳动模范称号;多年来,曾清华坚持捐款。“公司用我的捐款买了爱心行李车、儿童座和开水桶,后来公司用我的名字成立了‘华基金’,用于车站便民服务以及救助困难旅客。”曾清华说,“要在平凡的工作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2012年,曾清华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书》,决定在自己去世之后,无偿捐献全身器官给需要帮助的人。他认为,人生观要打开,思想观要打破,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我的女儿告诉我,‘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往往开在无人注意的角落!’我就愿意做这样的花朵。”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