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刘薇
“洪师傅,您快帮我看看这车!”尽管已经过去40多年,泉州65岁的洪献忠仍清楚地记得,工友们那一声声“洪师傅”,“那时候我是真‘火’啊,每天找我修车的排得满满当当!”
1978年,洪献忠进了泉州市交通服务公司,在公司下属的摩托车修理厂修车。
洪献忠人勤快。从学徒做起,早上7点半上班,他总会提前到,先把修理厂打扫一遍,再跟师傅学技术;傍晚下班,他也不急着走,把所有工具都收拾清楚了,擦拭干净了,再走。教他的师傅是福州下来的,见他肯学,也不藏私。日积月累下,洪献忠练就了一手好技术。
“那时候修车跟现在不同。现在,车子哪个零件坏了,拿个新的换上便是;那时候,零件坏了,你得把零件修好,再给车子换上。”修车很累,但洪献忠累并快乐着,“工友们都夸我技术好,一口一声‘洪师傅’,都来找我修车。”
洪献忠他们当时修理的机械摩托车,以客运三轮摩托为主,专门载客用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交通没现在这般发达,全是沙土路,客运三轮摩托非常盛行。”洪献忠记得,当时泉州市区设了3个客运三轮营运点,钟楼一个、旧车站一个、华侨大厦一个,方便大伙打三轮。节假日的时候,客运车票是一票难求,有人买不上票,干脆直接打三轮,就这样“突突突”地,坐着三轮去了福州,去了厦门,去了晋江、南安、惠安、永春……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公共交通服务的飞速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方便又舒适的的士出现了;再到后来,的士满大街跑,公交线路遍布大街小巷,动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速度与体验……昔日受宠的客运三轮摩托成了明日黄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洪献忠记得,最鼎盛时,公司有四五百人,后来人员慢慢减少,开三轮的师傅或转开的士,或另谋出路;没车修,修车师傅只能跟着转行,或另谋出路。
1997年,洪献忠转为管理岗,一直干到2019年退休。
“这份活一干41年,挺不容易的。当时是出于什么原因选择了这份职业呢?”在采访的最后,记者问道。
“我父亲也是一名机修工,他时常教导我们兄弟姐妹,学一门技术,走到哪都可以谋生,只要肯出力,永远也不会饿死。抱着这种心态,我决定跟父亲一样学修车。”只不过洪献忠没想到,自己从事交通行业不过数十年,时代发展竟如此神速,当年引以为傲的技术现在已无用武之地。
“但这是好事!”洪献忠笑道,“这说明我们国家,我们泉州,发展得好嘛。”
虽然技术用不上,但洪献忠练就了许多本领。退休后,他加入了泉州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半个月前,和冬泳队的队友们又救下一位落水市民;他加入了太极拳协会,成为社会二级指导员,教许多市民打太极……现在的洪献忠,正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