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45版:国庆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他步履不停 30多年做公益

黄明水和学生交流

黄明水做公益

N海都记者 黄晓蓉

今年53岁的黄明水是泉州洛江人。在他小时候,父亲是一名退役军人,当时父亲每个月15元的工资要养活一家九口人,“那时候想吃一个地瓜都很难”。

黄明水16岁时,便跟着老乡奔赴龙岩、漳平的林场,成了一名伐木工。“我永远走在最前面,这样伐木的时候可以多做点,收工返回林场时也能帮着扫地、洗菜。”黄明水凭着吃苦肯干的劲头,赢得了众人的认可。他尽管当时只有16岁,却每次都能获得与大人同等的工分,换算成钱每天是1.2元。

在林场的日子,黄明水凭着辛苦的劳动,能让自己吃饱饭,却没有多余的钱可以寄回家。为了让家人能够过上好日子,爱拼敢闯的他,毅然前往晋江寻找机会。18岁的黄明水,发现维修生产瓷砖机器的工资很高,但当时厂里的师傅已经有三个徒弟,不愿再收徒。黄明水没有放弃,天天去厂里看师傅和他的徒弟怎么修机器。

就这样在工厂“守”了四个月,黄明水终于等来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有一天晚上,机器突发故障,工人刚准备去叫师傅,黄明水却开始动手修了。当师傅被修机器的声音吵醒时,黄明水已经把机器修好了。师傅仔细看了修好的机器,便决定收下这个肯吃苦的徒弟。黄明水出师后,一个人管着3台机器及工厂里面所有用电。第一个月,他拿到1500元的工资,第四个月拿到2000元,“我每个月最少给家里寄回去1000元,补贴家里的开支”。

黄明水的骨子里,继承了闽南人爱拼敢闯且古道热肠的性格特质。当不再为吃穿发愁之后,21岁时,黄明水踏上了创业之路。他曾前往石狮售卖磁带,又奔赴义乌开办外贸公司,之后回到洛江办厂。“在生意最红火的时候,一个晚上能卖出五六万元,那时候都是收取现金,黑色塑料袋里塞得满满当当。”也正是在这个时期,黄明水开始具备经济实力和有余力投身公益事业。

黄明水清晰地记得,他去安溪收茶叶时,看到几个小孩大冬天赤脚去上学,很是心疼。回到家后,他把这件事说给几个朋友听,在他的倡议下,大家把抽烟喝酒的钱省下来,给孩子们添置衣物。黄明水当时用QQ拉了一个17人的群,大家有钱的时候就去泉州的偏远地区帮助贫困学子和孤寡老人,没钱的时候就去洛阳桥、西湖、九日山等风景区扫地。

30多年来黄明水始终坚持做公益,个人捐出的资金和物资价值达上百万元。2013年,他发起并组建了泉城公益团队;2017年,注册成立福建省扶老公益协会;2018年,成立泉州市泉城公益协会。截至目前,协会共有志愿者近3000人,已然成为泉州市公益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路走来,黄明水用于公益的时间累积长达近4万小时,带领团队开展公益活动2000多场,帮助受助家庭共计近2000户,得到了省、市、区各级部门的认同,先后获得福建省助人为乐类道德模范等20多项荣誉。面对这些荣誉,黄明水很谦虚,他说自己只是听了父母的话,“自己吃饱饭了,也要常常帮助吃不饱的人”。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