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45版:国庆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她用耐心和爱 温暖“星星的孩子”

杨若婷

杨若婷(左二)为孩子们庆生

N海都记者 黄晓燕

“我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孩子们每天在进步。”见到杨若婷那一刻,她一脸灿烂地和记者打招呼。笑问她遇到了什么喜事,原来刚刚“星孩”小兰(化名)看到她,主动对她笑了。这个小进步让她很是惊喜,“我们要全面接纳每个‘星孩’的能力水平,允许他们慢一点,再慢一点成长,放下比较,只关注于他们每天点滴的进步,这样会收获更多的惊喜。”

谈及创办“星孩”学校的缘由,杨若婷说,缘起于自己也是一名“星孩妈妈”。在杨若婷35岁那年,事业有成、家庭和谐的她迎来了宝贝儿子,本来是一件让人羡慕的事,可随着时间的流逝,她越发觉得儿子的一些行为不对劲。因为此前从未接触过自闭症,也没有专业地学习过儿童行为的发展,但凭借着一位母亲的直觉,她感觉儿子异常。杨若婷带着儿子四处求医,直到儿子一岁八个月大时,被北京大医院确诊为自闭症患者,“听到医生说,这是一生都治不好的病,我腿直接软了,一个月吃不下睡不着,掉了快20斤的肉,本来就瘦弱,那阵子估计风大点都能被刮倒。”

为了儿子的康复,杨若婷跑遍了北京、上海、香港的自闭症训练机构,个中酸甜苦辣常人难以体会。

“养育自闭症儿童,必须付出一百分的耐心。因为同一件事情,正常的孩子教一两次就会,而自闭症儿童却需要学半年、一年甚至可能一生都学不会。”杨若婷说,20多年来,除了工作,她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都是围绕着孩子,“扣纽扣我教了他半年,穿袜子、绑鞋带教了两年他才学会。”

正因为经历了这一切,杨若婷体会到了自闭症儿童的父母有多么艰辛。她说,在给儿子求医的路上,她遇到了许多自闭症孩子的父母,他们为了给孩子治疗变卖了家里的一切,高昂的康复费用让这些家庭举步维艰。当时,杨若婷便萌生了在泉州办一个康复机构的想法,希望用这种方式为这些父母减轻些许负担。于是,2004年,杨若婷跑了8趟的北京和香港,学习康复机构的教学模式和管理经验。经过一番艰辛的运作,2005年1月,泉州市爱星儿童启能康复中心正式开学。

创办和运营机构虽艰难,但杨若婷说,她从未后悔过。

“很多年前,我收到了一份快递信封,里头放着一张三年级第二单元的数学过关练习,100分的哦!”杨若婷说,那是中心早已毕业的学员小辉(化名)送她的一份特殊礼物。她还记得小辉刚到中心的情况,很排斥跟别人一起玩,不让人靠近,专注力不够,偶尔还会尖叫。再经过一年多的矫正,情况好转很多,后来小辉回到辖区普通小学就读。如今的小辉已是一名中学生,跟普通孩子差不了多少。而正是小辉的这份礼物,让杨若婷倍感欣慰,也让她看到了无限的可能和希望,坚持下去,静待花开。

作为泉州市爱星儿童启能康复中心的校长,杨若婷二十年如一日致力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近3000名特殊儿童因此受到帮助,300多名康复程度较好的自闭症儿童已入读普通小学及中学。

未来,除了早期的干预外,杨若婷还想多帮助大龄“星孩”,尝试各种合作模式解决他们的就业和托养问题,以此减轻“星孩”家庭的负担,“尽己所能,我也只是做了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而已。”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