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 文/图
“你们一个个慢慢来,不着急……”临近中午就餐时间,在泉州古城新桥社区“万龙慈善食堂”,厝边头尾的老人们提着饭盒前来打饭,75岁的杨彬彬一边提醒大家排好队,一边给他们打卡。
杨彬彬至今已从事社区工作48年,是原鲤城临江街道临溪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现任新桥社区计生协会专职副会长。过去数十年里,她用心灵调解纠纷,用智慧和胆识为社区增加收入。
1970年,杨彬彬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晋江西滨军垦农场当收发员,负责信件收发和报纸分发。1976年,杨彬彬回到新桥社区,一边照顾小孩,一边从事社区工作。
初次接触社区工作,杨彬彬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尤其是邻里纠纷频发。每当群众有矛盾发生,杨彬彬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耐心倾听双方诉求。
邻里纠纷最为常见,两家因院墙界限问题争执不下,几乎到了动手的地步。杨彬彬到场后,组织双方进行面对面沟通,并亲自丈量土地,提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另一类常见纠纷便是婆媳关系。“我们常常要追到她们‘儿媳妇’的娘家里做工作,这个和事佬并没有那么容易当……”杨彬彬调侃。
在劝和过程中,她经常无辜挨骂,通常都把委屈先忍下,继续苦口婆心劝说,直到群众理解。好在,回到家中老伴常常能听她诉说排解。在她看来,调解纠纷,不仅是解决表面上的冲突,更是治愈人心、促进社区和谐的关键,是必须解决的事。
作为社区的领头羊,在做群众工作的同时,杨彬彬也深知,要真正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必须增加社区的经济收入。
1987年,杨彬彬来到临溪居委会当主任,当时辖区财政仅有30多元,连欢送老主任离任的礼品都买不起。她带领居委会大胆采用向银行贷款、向建筑队赊欠等办法,盖起工业厂房,招商引资,兴办街道企业。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临溪的经济迅速发展,所属企业1996年税收入库260万元,1997年税收入库300万元,财政收入由1987年的30多元发展到1997年的27万元。1996年,杨彬彬因此被评选为“福建省优秀居民委员会主任”。
“有了收入,就得把它们都用在老百姓身上。”杨彬彬将其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了辖区路面100%水泥化,修造了路灯,绿化了环城河沿岸,大大改善了临溪群众的居住环境。不仅如此,还设立太极拳训练点、成立文艺宣传队等,丰富居民的文娱生活。
退休后,杨彬彬继续为社区奉献余热,担任社区计生协会专职副会长,至今已有20多年。她把社区失独家庭、独生子女伤残家庭的冷暖忧喜放在心头。新桥社区共有三户失独老人,其中,苏老伯的女儿患白血病去世,老伴不久前也离世,杨彬彬隔三岔五便往老人家中跑,只要有社区活动,都会邀请一起参加,又联系了志愿者组织,每月都上门慰问看望老人,陪老人聊天。
不仅如此,苏老伯家经济困难,长期租住在仅2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为此,杨彬彬建议他申请廉租房,并指导他提交申请材料。苏老伯住进廉租房,生活条件改善了许多。
2013年,热心公益的鲤籍乡贤郭镇义为回馈家乡,在新桥社区先后设立“万龙人口福利基金”、捐建万龙慈善诊所,以及刚开业不久的“万龙慈善食堂”,杨彬彬均有参与其中管理,帮助解决社区老年人、困难群众的问题。
“只要我还能干得动,他们还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做下去。”杨彬彬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