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
“一年有300多天都在路上,运粮食、运煤炭,确保生产生活秩序。”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的工作经历,李文海感叹道。
现年79岁的李文海,是一名退伍老兵,1971年复员转业至福建省汽车一团(后改名为泉州市汽车运输总公司),从春夏到秋冬,无论节假日还是平常,泉州南校场、永春天湖山煤矿、法石味精厂到安海车站(原泉安公司)……一辆解放牌货车,承载着他的大半人生。
上世纪70年代的泉州旧车站位于指挥巷南校场,作为一名货运驾驶员的李文海,每天凌晨五点半从招待所起床,开车到汽车站货运调度室报到,领取调度单,等待分派任务,有时候是到漳州长泰县运粮回泉州,有时候是去永春天湖山运煤到东岳山的泉州电厂。而不管是运粮还是运煤,都得当天来回,凌晨五点到傍晚六七点,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一天下来工作十几个小时都是常态。”李文海表示,车子需要保证完成任务,不然物资调度周转来不及,有时候会影响到工厂的正常生产秩序。
“每个货车驾驶员都是修理工。”李文海笑着说道,他最自豪的莫过于作为一名“高级技工”,面对断半轴或钢板、开锅等常见故障,都能靠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灰头土脸、满身油污,是家常便饭。货车驾驶员常年奔波,身心疲惫,没有节假日、工作日之分,多不能陪伴在家人身边,随时需要出车,一个月公休4天,完成要求的周转量才能休息,遇到有紧急任务,如泉州电厂缺煤,就得两班倒,保证最基本的电力供应。坐进驾驶室里尝尽苦头,路途多远都只有他一个人。当时的解放牌货车,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夏天一身臭汗,冬天人要挨冻,下雨天更是得小心谨慎。错过饭点是常事,长年的饮食不规律导致李文海落下了胃病。
李文海走过最惊险的路,莫过于前往永春天湖山煤矿的山路,当时都是土路,又是单行道或者双车道,只有六七米宽,坡度陡、弯道急,稍有不慎就会有事故发生,货车常会侧翻在山沟里。“这时候前后车队的驾驶员都会赶紧下车帮忙,大家团结一致,互相协助。”说起以前车队工友彼此的良好氛围,李文海常常怀念。
多年的辛勤工作,他先后被泉州市汽车运输总公司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工作)者、文明职工等。
以前泉州道路多是单行道和土路,去晋江、安溪、南安、厦门要走旧顺济桥;到惠安、福州、莆田多要走洛阳桥,再加上路线固定,给人们的交通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如今泉州交通路网发生了巨大变化。”李文海深刻感慨道,泉州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日新月异,他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感受到的是泉州交通全方位的巨变,这巨变带来的是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不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