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宝珍
在大家眼中,81岁的张依伯本应安享宁静的晚年,他是桃李满天下的退休教师,平日温文尔雅、与老伴相敬如宾。然而,近些年,夜幕降临后,张依伯却如同被“神秘力量”操控,一入睡就“性情大变”,化身“武林高手”,拳打脚踢、大喊大叫,这种怪异行为让家人苦不堪言。直到一个多月前,通过睡眠监测,才找到张依伯变身“武林高手”背后的真相。
案例:他梦中拳打脚踢 老伴多次被打伤
据张依伯回忆,从三年前开始,他睡着以后尤其到了下半夜,就噩梦连连,或梦见自己和别人打架,或梦见被野兽追击。他在梦中翻滚喊叫、拳打脚踢,或害怕得大声喊叫、撕扯床单衣物。与此同时,他的身体也随之不受控制地剧烈运动,经常从床上滚下来,摔得鼻青脸肿,身上布满瘀伤。有时,他还会突然爬起来,大喊一声跳到床头柜或椅子上,好几次没站稳,摔得头破血流。
三年来,梦中的张依伯不知多少次撞破了头,跌伤了手脚,身上淤青伤痕不断。睡在一旁的老伴也屡屡遭殃,多次被张依伯无意中打伤,鼻青脸肿、伤痕累累。
家人心急如焚,带着张依伯四处求医问药,跑遍多家医院,诊断结果却各不相同,有说是梦游症的,还有诊断为老年痴呆的。各种中药、西药、偏方吃了个遍,效果却不明显,晚上仍然时常闹腾得厉害。
医生:睡眠监测揪出“元凶”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作祟
直到去年年底,事情才迎来转机。经人介绍,张依伯转诊至福建省康复医院。神经内科的林细康主任医师详细了解情况后,安排张依伯到睡眠医学中心进行多导睡眠监测。一番检查后,终于真相大白——张依伯患上的是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
林细康主任医师解释道,人类的睡眠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两个阶段。在快速眼动睡眠期,大脑思维异常活跃,眼球快速转动,此阶段若被唤醒,74%~95%的人能清楚记得梦境内容。正常情况下,全身骨骼肌完全放松,动弹不得,这是人体防止在做梦时乱动受伤的保护机制。
但张依伯体内这一保护机制失灵,肌肉随着梦境肆意运动,诸如拳打脚踢、翻滚喊叫等暴力行为频发,不仅自伤还易伤人。这种异常行为一般入睡90分钟后出现,短则几秒,长则数分钟,发作频率因人而异。
提醒:
或是帕金森病“前兆”
睡眠保护措施要做好
“令人揪心的是,这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远不止影响睡眠这么简单。”林细康主任医师介绍,目前普遍认为,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与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多系统萎缩等神经变性疾病病理相同,都以α-突触核蛋白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为特征。
跟踪随访发现,不经治疗的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患者,5年后约有38%发展成帕金森病,12年以后,约67%发展成帕金森病等神经变性疾病。在最新的国际运动障碍学会指南中,已将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列为帕金森病的“前兆”,对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等多种神经变性疾病的早期预警有重要意义。
好在经过一个多月精心治疗,张依伯的症状明显好转,夜间异常行为发作频率大幅降低,睡眠质量显著提高。十多天前,张依伯前往医院复诊时表示,夜晚噩梦少了,老伴也说他梦中暴力动作减少,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
林细康主任医师提醒,对于像张依伯这样的睡眠障碍,除了药物治疗,日常保护措施也很重要。比如营造安全睡眠环境,移除床边可能造成伤害的床头柜、尖锐物品,安装床栏或更换安全床垫,同时配备报警装置,以便在异常行为发生时及时叫醒他;另一方面,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固定上床睡觉、起床时间,避免熬夜,白天小睡20~30分钟,鼓励适当运动,如慢跑、游泳等。此外,建议张依伯的老伴分室睡眠,保障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