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有医说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17岁花季少女 身体里却住着“他”

医生帮助少女完成染色体“错判”下的性别重构,让她成为真正的女孩

N海都记者 林宝珍

17岁的小林(化名),长发飘飘、面容白皙,喜欢美甲,从外表上看,与其他花季少女没什么两样,乳房也发育良好,可就是月经迟迟不来。

辗转多家医院检查后,“盆腔内未探及子宫及卵巢”、“染色体46,XY”的结果,如同晴天霹雳,打破了小林的少女梦——原来,她患了性发育疾病,属于男性假两性畸形。

前不久,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男科与性医学科团队,根据小林的实际情况及其本人意愿,通过手术,帮助她勇敢地追寻“女孩梦”。

案例:月经迟迟不来,花季少女查出“男性”

“我到底是她还是他?”小林从未想过这样的事情居然发生在自己身上。因为月经迟迟不来,小林到处求医,几年间,从儿科一直看到妇科,直到彩超单报告上显示“盆腔内未探及子宫及卵巢”和检验报告单的染色体提示“46,XY”,才揭开了谜底。

“像小林这样的情况,其实是患上了性发育疾病(DSD),属于男性假两性畸形(46,XY DSD)。”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男科与性医学科周良辉主任介绍,人类性别决定就像一场精密的基因交响曲,但如果这场生命交响曲出现错音,便催生了性发育疾病。

胚胎的遗传性别虽在受精时就已确定,但直至胚胎第7周,生殖腺才能分辨出性别,至第12周才能分辨出外生殖器性别。决定性别的关键是Y染色体短臂上的性别决定区基因。

小林患的是“‘46,XY’完全性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她没有男性外生殖器外观,虽有睾丸,但对雄激素没反应。因此,几乎不会出现男性发育的特征,按男性抚养意义不大。如果按女性抚养,小林成年后则可能出现骨质疏松的风险,同时,还会因为没有子宫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医生:手术切除隐睾,让少女回归正常生活

治疗团队向小林和家属详细解释了疾病的发病机制、远期风险和治疗路径,并强调了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统一在诊疗中的重要性。经过慎重考虑,小林决定继续做一名女性。

“对于选择作为女性的小林,治疗方案是有科学依据的。”附一医院男科与性医学科武含玥解释说,在青春期结束前,睾丸能分泌雄激素,有助于骨骼成熟,还能转化为雌激素促进乳房发育,提升女性自尊。但青春期后,睾丸完成主要功能,还可能有肿瘤风险,就需要切除。

治疗团队周珊也介绍,小林已经17岁了,乳房和骨骼发育基本完成,双侧隐睾切除成为必要选择。最终团队以按女性抚养的方案,为小林进行手术治疗,并进行了双侧隐睾切除术。

值得一提的是,治疗过程中,团队为小林提供了多维度的照护,安排独立病房保护她的隐私,术前谈话时也尽量把专业术语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话语,缓解了她的紧张情绪。

术后,小林恢复良好。术后第二天清晨,医生来查房时,小林倚在床头编发辫,眼神中多了几分坚定,指尖灵巧地穿梭在三股发丝中;出院时,她已褪去了入院时的焦虑,一直感谢医护团队对她的帮助。祝愿她在成为女孩的路上越来越好!

□延伸阅读

什么是性发育疾病

性发育疾病是指染色体、性腺、解剖的性发育表现不典型的一组先天性疾病,分为“性染色体 DSD”“46,XY DSD”“46,XX DSD”三大类。

性发育疾病发病率约为1/5500,其中伴有外生殖器畸形新生儿的出生比例为1/4500。

大多数有性发育疾病的新生儿一出生,即出现临床表现,如生殖器性别模糊,女宝宝阴蒂肥大、阴唇后唇融合,或腹股沟/阴唇部肿块;男宝宝有严重的会阴型尿道下裂伴双阴囊、双侧隐睾、小阴茎伴阴茎下曲等。

有些患者,则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症状,如青春期发育延迟或发育不完全;女孩出现腹股沟疝、原发性闭经、男性化等;男孩出现乳房发育、肉眼可见的周期性血尿或偶发的周期性血尿等。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