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7版:有医说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雨后公园蘑菇疯长 别采别吃

泉州市疾控中心提醒,谨防野生蘑菇中毒

大青褶伞是泉州最常见的毒蘑菇

N海都记者 黄晓蓉

黄晓燕 文/图

泉州上周雨水较多,近期天气逐渐回暖,野生蘑菇纷纷“冒头”。最近,天气晴好,春和景明,不少市民喜欢到公园踏青野餐。为预防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泉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预防蘑菇中毒食品安全提示。

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季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泉州市区的笋江公园、释雅山公园、桥南公园等各大公园,公园的草地上,冒出了白色、褐色、红色等各种颜色的野蘑菇。笋江公园的蘑菇大多是白色的,只有一两厘米大,像小馒头;桥南公园有几朵白色透明的小蘑菇,像极了海洋馆里的水母;释雅山公园的一些老树桩,长了黑色的菌菇,有的黑色菌菇看上去和黑木耳很相似。

桥南公园的工作人员介绍,上周泉州雨水较多,因此公园的阴湿地、树桩、草地等处,冒出了不少野生蘑菇。安保人员看到这些蘑菇都会顺手摘掉,但近期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季,防不胜防。“看到有市民在公园采摘蘑菇,我们都会上前提醒、劝说。”泉州市公园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看到颜色艳丽、造型可爱的蘑菇,大多数市民都会停下来拍照,偶尔会碰到一两个采摘的市民,他们也会上前提醒,防止市民误食中毒。

大青褶伞是最常见的毒蘑菇

根据泉州市疾控中心监测,大青褶伞是泉州市蘑菇中毒事件中最常见的毒蘑菇。大青褶伞通体白色,有的张开足有成人手掌的两倍大,伞盖上点缀着星星点点的褐色突起,十分漂亮,大多数菌褶成熟后由白变青,部分大青褶伞菌褶并不由白变青,辨识难度大。

大青褶伞在城乡的草地、路旁、公园、花园、菜地、荒地,甚至锯末堆、垃圾堆旁地上都能生长,是离人群最近的毒蘑菇,闻着有淡淡的香气,不苦不辣,口感也不错,易误食。此菌毒性较大,食后能引发严重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对肝等脏器和神经系统等也能造成损害,且有致命的可能。

泉州市疾控中心食卫科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除了大青褶伞,自然环境中的毒蘑菇种类繁多。毒蘑菇所含毒素非常复杂,中毒后所表现的症状、体征多样,发病潜伏期短则数分钟,长则数小时或数天。毒蘑菇中毒可能产生胃肠炎、急性肝损害、急性肾衰竭、横纹肌溶解、神经精神症状、溶血和光敏性皮炎等后果,中毒者救治非常困难,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

蒜煮、针扎等鉴别方法不靠谱

“煮蘑菇加大蒜、用银针扎,以及看蘑菇颜色、外形、生长地方、是否生虫等,这些民间鉴定方法都无科学依据。”泉州市疾控中心食卫科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野生蘑菇的种类繁杂,目前主要通过菌类专家根据毒蘑菇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鉴定。但部分有毒蘑菇与食用蘑菇极其相似,菌类专家也很难单凭肉眼辨认,需要通过科学实验进行判定。

为了避免毒蘑菇中毒,泉州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不采摘、不买卖、不食用野生蘑菇,以免发生意外,危害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勿在路边摊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也应加强辨识,分清蘑菇种类;不得将采集的野生蘑菇放到集市公开售卖。为避免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

□提醒

一旦误食毒蘑菇要尽快就医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部分会有乏力,精神萎靡,四肢及口唇麻木感。”泉州市中医院脾胃科主治医生杨淞龙告诉记者,误食毒蘑菇最常见的症状是胃肠道的反应,还有部分会产生肝肾功能的损伤,最严重的是神经毒性造成神经的损伤。杨医生说,一旦误食毒蘑菇要尽快就医。

泉州市疾控中心理化科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误食毒蘑菇后的应急处理可以这样做:

1.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前往就近医院治疗,并告诉医生有食用野生蘑菇。

2.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导泻。如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汤勺等硬质东西刺激喉部,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

3.让患者饮用少量盐糖水,补充体液,防止反复呕吐导致脱水、休克。

4.已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灌水,以防止窒息,并为患者加盖毛毯保温。

5.保留中毒人员食用的野生菌样本,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6.对于具有6小时以上潜伏期的中毒患者,需要及时送至大医院进行治疗,要特别当心致命的毒鹅膏。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