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古匾上的“真”字 为何中间少一横?

游客疑上下杭张真君祖殿匾额出错;多位书法家称,古人确有如此写法,现在还是要规范书写

▲张真君祖殿匾额上的“真”字,中间只有两横

▲祝允明《东坡游记》中的“真”字

N海都见习记者

蔡怡晴/文 受访者供图

“张真君祖殿的‘真’字怎么少了一横?”近日,从泉州永春来到福州出差的张女士,看到上下杭景区内的张真君祖殿匾额时不禁疑惑。记者走访发现,这块匾额已历经450余年,多位书法家表示,古人确有此写法,书法有其特性,现代汉字还应规范书写。

游客:不知是错字还是另有深意

“经过上下杭张真君祖殿时,发现匾额里的‘真’字少了一横。”张女士说,她是泉州永春人,来福州出差,这个“真”字的写法让她感到很疑惑,不知道原本就是错别字,还是另有深意。

13日,记者来到张真君祖殿,进门处抬头就能看见题有“张真君祖殿”五个字的贴金匾额,其中“真”字确实只有两横。

据张真君祖殿管委会总理事长林道长介绍,张真君祖殿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殿内七副流传至今的花岗岩石柱联上,均无题刻年代和落款,但其中一副石柱联上题刻着“大法主雷霆神灵丕振;重营当辛未庙貌更新”,从“辛未”推算,祖殿重修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经专家考证,张真君匾额中的字与七副石柱联均为楷书,出自一人之手,因此可以推断匾额是1571年修建时题写的。”林道长说。

林道长告诉记者,祖辈口口相传“三人不同伙,一人不成真”的说法,“三人不同伙”类似于“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而一个人往往没办法做到那么真实,匾额中的“真”字为两横,也许与此说法有关。此外,“真”字取两横写法,也可以代表“乾”和“坤”,从这个角度看,与道教文化有所契合。

书法家:古有两横写法 今需规范书写

“‘真’字少一横,古人确实有出现这样的写法。”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著名书法家陈吉告诉记者,宋代苏东坡《金刚经》、北宋皇帝宋徽宗的《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明代著名书法家祝允明《东坡游记》中,均有两横的“真”字楷书写法,因此不能简单地认其为错字。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朱以撒,也向记者展示了清代书画家郑板桥、赵之谦书写的两横的“真”字,认为古人确有此写法。

不仅如此,在古代,同一位书法家也会写出不同笔画的字。“比如‘直’字,颜真卿有时写两画,有时写三画。”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倪可风以与“真”字十分类似的“直”字作为延伸,解释在书法中存在很多少一笔多一笔的现象,这既有历史沿袭的因素,也有书法家个性化表达的原因。“虽然从今天的汉字规范来看,这样的写法不太妥当,但不能因此认为古人的写法就是错的。”倪可风补充道。

“当然在现代,我们要规范汉字书写,‘真’字应是三横。”陈吉认为,古人由于历史等多种原因,出现特殊的写法无可厚非,但在现代,尤其是公共场景下,人们应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规范书写汉字。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