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打工人典范!跟福博文物一起元气上班

福建博物院“镇馆之宝”评选百件候选“宝贝”上线新福建APP,一起抢先领略百件文物的独特风采

双角神兽俑(文博时空)

戴幞头帽弯身男俑(福博志愿者)

刘华墓仪鱼俑(福建博物院)

刘华墓龙俑(福建博物院)

N海都记者 吴雪薇

福建博物院“镇馆之宝”评选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此次评选从馆藏的21万余件珍贵文物中精选出百件候选“宝贝”,展示页将于10月21日上线新福建APP,读者可在此抢先领略百件文物的独特风采。一周后,各行各业的文史爱好者从中评选出的30件入围珍宝也将揭晓,开启值得期待的人气投票环节。

在这些珍品中,有三件颇具“网红潜质”的文物格外吸睛——五代刘华墓出土的陶俑、北宋寿山石雕俑、明代德化窑白瓷十八手准提菩萨坐像。文物的勤勉与恒久,也为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提供了另一种“上班元气”,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来了?和同事们打个招呼吧!

与同事久别重逢,充满元气的一天就从问候开始。“来了?老弟。”“来了!老哥。”——这份简单的打招呼仪式,几乎是每个上班日的开场白。而在福博的展柜里,也有两位宋代的“同事”,似乎正在上演着这幕日常。

这两尊北宋寿山石雕俑1974年出土于福州市北郊胭脂山宋墓,由寿山老岭石雕成,造型简洁生动,一左一右,俨然“哥俩好”。福建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这类俑是宋代流行的随葬礼仪器物,既寄托哀思,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面貌。

寿山石出产自距离福州市区约40公里的寿山乡。考古发现表明,寿山石雕的历史可追溯至1500年前的南朝,至唐宋时期方真正兴盛。这两尊石俑的刀法简练,线条明快,很能代表宋代石雕的艺术风貌。与这两位“古代e人”打个招呼,也许能听他们讲述宋代的葬俗与久远的社会故事。

牛会哞,马会叫,陶俑也会说“收到”!

网友常调侃,“牛会哞,马会嘶,打工人会回‘收到’。”其实,在福建博物院,也有一位“职场打工人”模样的陶俑。

这件“戴幞头帽弯身男俑”出土于福州战坂的五代闽国刘华墓。它身着窄袖外衣,衣襟折起掖于腰间,微微弯身,右手弯于胸前、拇指上扬,左手扶腰带——像极了准备“收到”的姿势。这样的动作,虽静止千年,却仿佛仍带着某种“职场应答”的瞬间感。

刘华墓是一座罕见保存完整的闽国王族墓葬。墓主刘华出身显赫,是五代南汉南平王刘隐之女、闽王王延钧之妻,被唐封为“燕国明惠夫人”。1965年,考古人员在福州新店战坂发掘此墓时,发现两座并列墓室,其中刘华墓保存完好。福博典藏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墓葬结构承袭唐制,以山为陵,封土为长方形,与唐宋帝后圆阜形制不同,颇具地域特征。

墓中共出土陶俑48件,人物、神兽、僧道齐聚,堪称“冥界打工人”的大合照。这些陶俑继承盛唐写实传统,比例匀称,神态生动,人物肌理刻画细腻,显示出五代福建高超的雕塑水准。

更有意思的是,出土的陶瓷器造型别致、釉色温润,说明五代闽国制瓷业已颇具规模。闽王王延钧重视海外通商,闽地陶瓷“远贩番国,取金贝而还”,刘华墓中的器物,很可能正是当时地方繁荣与工艺发展的缩影。

德化白瓷:赐我“三头六臂”吧!

工作为啥永远干不完呢?若能多出几只手,也许效率能翻倍。而在明代德化的工匠眼中,这个愿望早已“具象化”——他们以瓷为媒,塑出了十八臂的菩萨。

福建博物院馆藏的这尊明代德化窑白瓷十八手准提菩萨坐像,通体洁白温润,造型繁复而和谐。它曾以“宝冠玉带准提坐像”的形象出现在热播剧《藏海传》中,因“如脂似玉”的质感与繁复精巧的装饰技艺惊艳全国观众。

整尊塑像采用雕塑技法,主体与装饰部分皆以胎泥塑成,辅以镂雕、堆贴、刻花等多种工艺,展现了明清时期德化瓷塑的极高水准。院方介绍,在明代德化繁盛的瓷器贸易中,瓷塑往往为不同造像量身设计,许多器物内部仍可见工匠指印,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手作。

除了这尊准提菩萨,福博还收藏有何朝宗款德化白瓷文昌坐像、德化白瓷妈祖坐像等珍品,均入选“镇馆之宝”初选名单。

从寿山石的刀痕到德化瓷的指印,从俯身应命的陶俑到千年不倦的匠心,这些“文物打工人”用静默的姿态,向我们传递一种最朴素的信念——专注一事,也能抵达永恒。或许,文物从不言语,但它们的姿态都在告诉我们:无论古今,认真做事、心无旁骛的人,时间终会替他们发光。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