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场讲座在福州上下杭鹿森书店举办。“买鸭毛其侬问卖鸭毛其侬有无鸭毛卖,卖鸭毛其侬问买鸭毛其侬有无买鸭毛……”,一段经典的福州方言绕口令“买卖鸭毛”之后,主讲人陈泽平老师出场,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部编写了十年的《福州方言大词典》(福建人民出版社)的背后故事。
收录词条两万余是词典也是百科书
词典150多万字,由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陈泽平教授和对福州本地方言颇有研究的林勤老师共同编撰完成。词典以福州城乡方言口语为中心,收录福州方言单字、词语和谚语2.8万余条。陈教授希望自己能编写一本年轻人也能爱查爱读的福州话词典。
翻开词典,有不少我们熟识的字眼,却比普通话中多出了好些读音与字义。比如“师”字,在这本词典中,共有三个读音(用国际音标符号标注),除了表示“老师”意思时的“sy”这个读音,还有sa和sai两种读音。其中,读sa时,有“师傅”“工匠”“对……内行”等多个语义,而读作sai时,则指巫师。在“师公”一词解释中,还提到了福建本地的民间信仰陈靖姑创建的闾山派。
词典中记录的“排暝”,为福州地区乡村传统节俗,每年正月,同宗同族在宗祠举行供祭祖先的活动,族内每支安排一夜,举行祭典、放鞭炮烟花、邀请戏班演戏。里面还提到,闽侯县尚干镇的“排暝”活动,从正月十二一直排到正月廿八,最为热闹。此外,福州地区中秋节前的旧俗“排塔”在词典中也作了解释。
陈泽平教授说:“这不仅是一本工具书,不管你是不是福州人,翻一翻这本词典,总有一些有趣的东西吸引你,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中年人和年轻人关注,保护好福州方言。词典中介绍了不少福州本地的生活习惯、传统民俗,甚至是福州的一些地名及来历,你甚至可以把它作为一本福州本地的百科全书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