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据新华社电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近日在西太平洋海域皮加费塔海盆进行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下潜科学家在5500米深海发现并采集到黑珊瑚及海百合幼体样品。
据从事珊瑚研究的墨西哥科考队员格雷斯介绍,黑珊瑚在5500米深海十分少见,这株黑珊瑚上还有海百合幼体定殖,更为罕见。
“蛟龙号”拍摄到的高清影像资料显示,这株黑珊瑚生长于皮加费塔海盆海底的结核上,颜色偏深、形态曲折,高度约为20厘米。
格雷斯说:“黑珊瑚在如此深的海底生长速度很慢,每年可能仅生长几微米。在食物有限的海底,黑珊瑚为其他动物提供栖息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进一步研究,我们能够对深海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环境有更多了解。”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日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第11次下潜作业,潜航员傅文韬、下潜科学家许学伟和陈旭光在西太平洋皮加费塔海盆完成5572米大深度下潜,顺利完成深海羽流絮凝实验。
本次下潜的亮点是开展深海羽流絮凝实验。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陈旭光表示,深海海底布满结核和沉积物,当潜水器、深海矿车等装备在海底作业时,会引发烟雾状的深海羽流,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影响。“我们自主研发了羽流抑制装置,通过喷洒以藻类为主要成分的絮凝剂,加速深海颗粒物的絮凝和沉降,减少对深海的环境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