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梁展豪 吴雪薇 文/图
平潭素以“海蚀地貌甲天下”享誉海内外,这里的奇岩怪石被世人叹为奇观。日前,有市民向海都热线968880报料称,平潭石牌洋景区标志性怪石“海坛大佛”(也称弥勒岩)的岩石已倒塌,原先上部的“头部形态”和中部的“秃肚形态”都已不在。26日上午,记者来到石牌洋景区进行了解。
现场:岩石造型已消失,坍塌前布满杂草
海都记者来到位于平潭综合实验区苏平片区看澳村的石牌洋景区,并找到了已经坍塌的岩石。与怪石2023年11月的照片相比可以看出,从北面海滩上看,坍塌前的整个山峰像一尊大佛,面朝北盘膝而坐,袒胸凸肚,两臂自然下垂。大佛底部有米黄色宽大岩脉,成为佛座。而现在“大佛”的造型已消失,原来的“秃肚形态”也不再显现。此外,一侧底部的米黄色岩脉也出现了部分坍塌。
“应该是因为那段时间暴雨导致岩石崩坏。”石牌洋景区的工作人员表示,底部米黄色岩脉是在6月份坍塌的,坍塌发生后,曾向上级管理公司汇报,暂未采取加固措施。到了9月底,“大佛”主体部分也发生了坍塌。
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联合平潭县政府普查后编写、出版的《福建平潭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文集》中《平潭旅游资源一览》,对于此处景点的记载为“弥勒佛坐像”:“象形的坐像面朝正北,高12米,肩宽12.1米,脖径4.5米,脖高5.3米,袒胸凸肚,两手自然下垂,实系花岗岩高度风化产物。”
记者对比多张“海坛大佛”的照片发现,岩石周边曾布满杂草。平潭奇岩怪石保护协会发起人魏宝告诉记者,2023年协会在进行平潭奇形怪石大规模普查时,曾向石牌洋景区方提出修剪清理,但景区方以尊重景观自然发展,及草木的自然生长有助保持水土为由,主张维持原状。
部门:
坍塌系自然脱落,会加强管护
针对此事,记者也来到了平潭综合实验区文旅集团和旅游与文化体育局。现场,平潭综合实验区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岩石是9月24日出现大面积脱落的。长期以来,景区都有定期对岩石进行巡逻。因考虑到杂草根系浅,或有防风固沙的作用,所以未做清除。对于前期出现部分岩石脱落的情况,景区工作人员对周边区域进行封闭管控,并对接修缮单位进行修复论证,但由于顾虑加固的涂料对整体自然景观的美感有影响,且岩石已脱落修复难度大,所以暂时未能解决岩石风化脱落的问题。
上述负责人还说,目前,公司已经在积极找寻相关的专业团队,对“海坛大佛”的坍塌原因进行分析。后期也会强化管理,探索岩石保护的方式方法。
平潭综合实验区旅游文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4日得知情况后,立即安排人员会同片区、村委会、执法人员、景区公司一同前往现场核查。“大佛”的岩石位于景村交界处,码头监控无法拍摄到该位置,岩石是高度风化的花岗岩,从现场断面痕迹,结合近半年频繁的台风暴雨天气,初步研判是自然风化脱落导致。同时,也要求景区公司要加强区域内的日常巡查管理,保护好珍贵的风貌地质资源;将根据上级部署安排会同属地资源生态和执法部门,依托专业技术力量提升区域内奇岩怪石的专业化、系统化管理维护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