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7版:闽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从沉默到“新声” 他终于说出“你好”

N海都记者

林宝珍

58岁的老陈(化名)是一名全喉切除患者,日前,他终于可以用略显沙哑却清晰的嗓音说出“你好”。你可能不知道,这简单的两个字背后,是他训练食管音整整半年之后的结果!4月16日是第23个世界嗓音日,今年的主题是“焕发嗓音活力”,旨在呼吁公众提高嗓音保护意识,爱嗓护嗓,科学用嗓。

案例:接受全喉切除术 开朗的他日渐沉默

去年初,因喉癌接受全喉切除术后,老陈的脖子上留下了一个永远敞开的气管造瘘口。失去声带的他,只能通过写字、手机打字与家人交流,曾经开朗的他逐渐变得沉默寡言。“那段时间感觉自己像个‘哑巴’,连想跟孙子说句话都难。”回忆起术后时光,老陈眼眶泛红。

在病友的推荐下,老陈加入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新声代”活动。每周两次的食管发音培训课上,医护志愿者手把手教他:“先像吞口水一样把空气咽进食管,再用胸腔的力把气挤出来,让食管黏膜振动发声,就像打饱嗝的感觉。”

当初,从只能发出“呃、啊”的单音,到能连贯说出“吃饭了”“天气好”,老陈整整练习了180天。如今,他不仅能与家人日常交流,还主动加入病友群分享经验:“现在每天早上我都会对着镜子练发音,这是我‘重生’的声音。”

如何重建“语言生命线”?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林功标副主任介绍,全喉切除术是晚期喉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术后患者面临三大挑战:失去声带导致失声、呼吸改道(经颈部造瘘口呼吸)、吞咽功能受限。其中,语言重建是回归社会的关键,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食管发音、电子喉和安装发音纽等。

食管发音是最经济的“天然发声法”。食管发音的原理,是通过主动吞咽空气进入食管,利用胸腔压力将气体反推,使食管上段黏膜与咽腔组织振动产生基音,再通过唇、齿、舌等构音器官调整形成语言,这就是所谓的食管语。

食管语发音法无需手术或器械,成本低,适合长期使用。但是学习周期长,大多数患者需要半年的时间来掌握食管发音技巧,声音沙哑、语速慢,需反复练习控制呼吸、吞咽和发音的动作,以找到最佳的振动位置和发声效果。这个过程非常考验患者的耐心和毅力。

呼吁:关注无喉患者,请耐心倾听

“他们经历了全喉切除术后,面临着无法言语的巨大挑战。”林功标副主任介绍,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喉癌患者约4.6万人,全喉切除术后患者超30万。尽管食管发音等技术为他们打开了沟通之门,但社会的理解与支持仍是“康复良药”。“遇到佩戴气管套管的无喉患者,请耐心等待他们用写字或发声辅助工具表达,您的一个微笑和倾听,就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